农村艾滋孤儿污名化的后果及矫正
发布时间:2017-09-30 12:15
本文关键词:农村艾滋孤儿污名化的后果及矫正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艾滋孤儿 偏差行为 污名化 污名固化 污名矫正
【摘要】:艾滋病污名化的连带效应让艾滋孤儿成为连带污名的直接受害者,这一连带污名让艾滋孤儿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受到极大损害。艾滋孤儿作为行动的主体在断裂的社会关系网中只能通过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偏差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维护自身的利益,追根溯源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是污名化的一个后果。对污名化导致的偏差行为后果的研究可以弥补对艾滋孤儿偏差行为研究的空白,还可以拓展偏差行为的研究主体领域,这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本文还从艾滋孤儿自身群体、污名施加者群体、社会工作者三个主体探讨对污名的矫正方法,试图达到去污名化。 本文从污名化理论视角和标签理论出发,着眼于研究农村艾滋孤儿被污名化后的偏差行为以及对污名的矫正。首先,从艾滋病自身的特点和污名施加者的理性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村艾滋孤儿获得污名的原因,并且探讨污名的获得过程。其次,重点研究了污名化的后果——农村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本部分探讨儿童和青少年两类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还从获得关注、自我保护和心理宣泄三个方面解释其采取偏差行为的原因;研究了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对艾滋孤儿和污名施加者两类主体的危害。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会导致污名固化,污名固化是通过偏差行为作用的污名化的一个后果。因此,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污名的固化,以及污名固化带来的后果。最后,文章从污名矫正的必要性入手,重点探讨了艾滋孤儿污名矫正的参与主体以及各参与主体应采取的污名矫正方法,最终达到污名矫正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艾滋孤儿 偏差行为 污名化 污名固化 污名矫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12.91;C91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一、导言9-17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三) 研究内容10-11
- (四) 研究综述11-14
- (五) 研究视角14-15
- (六) 研究方法15-17
- 二、污名的获得17-22
- (一) 污名获得原因17-19
- 1. 连带污名17
- 2. 施加污名者的理性选择17-19
- (二) 污名获得过程19-22
- 1. 公众外在施加污名19-20
- 2. 自我内化污名20-22
- 三、污名化后果22-36
- (一) 对污名的回应22-26
- 1. 心理回应22-25
- 2. 行为回应25-26
- (二) 艾滋孤儿的偏差行为26-30
- 1. 儿童艾滋孤儿偏差行为26-28
- 2. 青少年艾滋孤儿偏差行为28-30
- (三) 偏差行为的归因30-33
- 1. 获得关注31
- 2. 自我保护31-32
- 3. 心理宣泄32-33
- (四) 偏差行为的后果33-36
- 1. 对污名施加者的后果33-34
- 2. 对艾滋孤儿本身的后果34-36
- 四、污名固化36-44
- (一) 污名在时间上延伸36-39
- 1. 污名与时间36-37
- 2. 污名在时间上延伸的作用领域37-39
- 3. 污名在时间上延伸的原因39
- (二) 污名在空间上扩展39-41
- 1. 污名群体地域扩大40
- 2. 污名知晓度地域扩展40-41
- 3. 小结41
- (三) 污名固化的后果41-44
- 1. 破罐子破摔41-42
- 2. 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42-43
- 3. 小结43-44
- 五、污名矫正44-54
- (一) 污名矫正的必要性44-46
- 1. 艾滋孤儿的利益44-45
- 2. 社会利益45
- 3. 国家利益45-46
- (二) 污名矫正的参与主体46-48
- 1. 污名承受者——艾滋孤儿46
- 2. 污名施加者46-48
- 3. 社会工作者48
- (三) 污名矫正的方法48-54
- 1. 个体层面污名矫正49
- 2. 群体层面污名矫正49-51
- 3. 社会工作方法51-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启文;;安置模式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心理状况调查——以河南省“阳光家园”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管健;;污名:研究现状与静态—动态模型构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屈琦;;污名化与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2期
4 刘玉梅;;污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根源与对策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6期
5 高耀洁;艾滋孤儿抚养之我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向德平;唐莉华;;农村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以湖北农村的调查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赵芸;;问题少年偏差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农机;2006年07期
8 李杰春;;青少年偏差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吴宁;;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学生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7年33期
10 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砚;中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及管理策略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