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2:15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研究
【摘要】:网络暴力是现代网络社会中常见的行为,指部分网民基于网络信息发送的匿名性、快速性和广泛性,对真实或虚拟的、已经证实或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有意图的发表攻击性、煽动性或侮辱性的言论,甚至违法在网络公布相关事件人的隐私、煽动他人对其进行网络和现实攻击,并造成相关事件人的人身权利的损害及和社会的不良影响。责任归因则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及其责任大小的内部推论过程。 本次研究以15到18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北京市两所中学,南京市一所中学、一所中专,共400名学生,以他们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作为研究内容,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影响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责任归因的因素,提出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归因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事件的可控性、施暴者的动机、受暴者的类型都与青少年的责任归因显著相关;年龄、性别、有害结果的出现与青少年的责任归因相关。即:事件的可控性越弱、施暴者的动机越恶意、受暴者的类型越普通,青少年越倾向于归因施暴者和网络环境;反之,事件的可控性越强、施暴者的动机越无意、受暴者的类型属公众人物,青少年越倾向于归因受暴者;有害结果的出现能提高青少年对受暴者的同情程度和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及厌恶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责任归因趋向公平;女生对网络暴力行为倾向于归因为网络环境,男生则倾向于归因为施暴者和受暴者,女生比男生对受暴者体验着更高的同情程度。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网络规则,青少年的同意程度有差异:青少年对于受到严格限制的网络规则以及聊天规则的同意程度较低,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道德规则的同意程度较高。 本次个案研究采取归因训练的方式,对5名青少年进行了知识探索、示范学习、情景表演、强化矫正四次训练,并进行了前后测,结果表明:在训练结束后,个体的归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最后,总结本次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从道德、法律方面规范青少年、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媒体的网络行为。
【关键词】:网络暴力 责任归因 归因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选题背景8-9
- 1.2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9-12
- 1.2.1 选题的理由9-12
- 1.2.2 选题的意义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文章结构12-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19
- 2.1 网络暴力的研究现状14-16
- 2.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特点14
- 2.1.2 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14-15
- 2.1.3 国外对网络暴力的研究15-16
- 2.2 责任归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2.2.1 责任归因的国内相关研究16
- 2.2.2 责任归因的国外相关研究16-18
- 2.3 归因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8-19
- 第三章 问卷调查研究过程19-32
- 3.1 研究内容19-20
- 3.2 研究目的20
- 3.3 研究假设20
- 3.4 研究方法20-21
- 3.5 研究结果与分析21-29
- 3.5.1 信度分析21-22
- 3.5.2 地区差异分析22
- 3.5.3 青少年对网络规则看法的统计分析22-23
- 3.5.4 性别、年龄、后果出现对青少年对网络暴力行为责任归因的影响23-25
- 3.5.5 青少年对施暴者的责任判断25
- 3.5.6 青少年对施暴者的情感判断25-26
- 3.5.7 青少年对受暴者的责任判断26-27
- 3.5.8 青少年对受暴者的情感判断27
- 3.5.9 青少年对网络环境的责任判断27-28
- 3.5.10 后果出现前后对施暴者及受暴者的责任判断与情感判断的相关分析28-29
- 3.6 讨论29-32
- 第四章 归因训练32-38
- 4.1 训练对象32
- 4.2 实验设计与团体活动方案32
- 4.3 训练过程32-34
- 4.4 测量工具与方法34-35
- 4.5 施测过程35
- 4.6 统计处理35
- 4.7 结果处理35-36
- 4.7.1 归因训练前后测分析35-36
- 4.7.2 训练活动成员满意度自我评价36
- 4.8 讨论36-38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38-44
- 5.1 研究讨论38-40
- 5.2 结论40
- 5.3 建议40-42
- 5.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2-44
- 5.4.1 研究的创新点42
- 5.4.2 研究的不足42
- 5.4.3 研究的未来展望42-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A47-52
- 附录B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伟;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唐子茜;汪先平;;试论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姚江龙;;网络暴力事件特征分析及防范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李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责任归因[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5 陈亚玲;;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发展;2009年11期
6 李挺;李海瑞;;网络暴力行为背后的个体心理动因[J];发展;2010年04期
7 李戬;;大学生道德学习与教育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年03期
8 赵景杨;刘大文;;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与不道德行为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2期
9 张艳霞;;学生归因训练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7期
10 管剑;当代大学生不道德行为成因浅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艳;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我国公民新闻的实践与发展[D];西北大学;2009年
2 周宁宁;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8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