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3 09:49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关于科技人才的思想体系,是国家制定科技人才发展方向的依据,培养科技人才的政策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散见于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的著作、讲话和报告中,本文把这些分散的思想和观点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概括和研究,揭示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科技人才观是马克思对科技人才的相关论述中渗透出的几方面的观点,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本人的科技人才观只处于萌芽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关于科技人才社会作用、成长条件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受时代因素和我国具体国情影响,我国领导人的科技人才观各有所侧重:毛泽东重视国防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科技人才观比较系统,包括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教育培养、管理与使用;处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江泽民科技人才观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竞争中的社会作用,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机制;胡锦涛强调自主创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深化发展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对毛...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相关概念界定
2.1 人才与人才观的定义
2.1.1 人才的定义
2.1.2 人才观的定义
2.2 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观的定义
2.2.1 科技人才的定义
2.2.2 科技人才观的定义
2.3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2.3.1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2.3.2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特征
第3章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基础
3.1.1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1.2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思想基础
3.2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3.2.1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思想
3.2.2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条件的分析
3.2.3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思想
第4章 我国领导人在传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
4.1 我国领导人的科技人才观
4.1.1 毛泽东的科技人才观
4.1.2 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
4.1.3 江泽民的科技人才观
4.1.4 胡锦涛的科技人才观
4.2 我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3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
第5章 结论
5.1 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概念
5.2 深入探究马克思科技人才观
5.3 我国领导人科技人才观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才定义大讨论及其成果的价值[J]. 邱永明. 人才资源开发. 2009(03)
[2]关于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关内涵的探讨[J]. 张国初. 北京观察. 2008(02)
[3]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 彭惠青,涂晓雨,黄海茵. 科技创业月刊. 2008(01)
[4]胡锦涛人才思想初探[J]. 申林.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01)
[5]论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J]. 吴容,朱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7)
[6]江泽民科技人才思想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J]. 徐业滨. 行政论坛. 2004(03)
[7]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施红玉,李志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2)
[8]试论邓小平科技人才观及其现实意义[J]. 李清源. 攀登. 2000(05)
[9]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理论政策的发展[J]. 何世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07)
[10]马克思论科技人才[J]. 徐纪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3(03)
本文编号:3676802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相关概念界定
2.1 人才与人才观的定义
2.1.1 人才的定义
2.1.2 人才观的定义
2.2 科技人才与科技人才观的定义
2.2.1 科技人才的定义
2.2.2 科技人才观的定义
2.3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2.3.1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2.3.2 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基本特征
第3章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基础
3.1.1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3.1.2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思想基础
3.2 马克思科技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3.2.1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思想
3.2.2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条件的分析
3.2.3 马克思关于科技人才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思想
第4章 我国领导人在传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
4.1 我国领导人的科技人才观
4.1.1 毛泽东的科技人才观
4.1.2 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
4.1.3 江泽民的科技人才观
4.1.4 胡锦涛的科技人才观
4.2 我国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
4.3 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
第5章 结论
5.1 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概念
5.2 深入探究马克思科技人才观
5.3 我国领导人科技人才观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才定义大讨论及其成果的价值[J]. 邱永明. 人才资源开发. 2009(03)
[2]关于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关内涵的探讨[J]. 张国初. 北京观察. 2008(02)
[3]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 彭惠青,涂晓雨,黄海茵. 科技创业月刊. 2008(01)
[4]胡锦涛人才思想初探[J]. 申林.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01)
[5]论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条件[J]. 吴容,朱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7)
[6]江泽民科技人才思想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J]. 徐业滨. 行政论坛. 2004(03)
[7]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 施红玉,李志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12)
[8]试论邓小平科技人才观及其现实意义[J]. 李清源. 攀登. 2000(05)
[9]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知识分子理论政策的发展[J]. 何世洁.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07)
[10]马克思论科技人才[J]. 徐纪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3(03)
本文编号:3676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7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