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方法及对策建议
本文关键词: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方法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单一领域的某些理论已无法继续指导新的实践,人们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的复杂问题已不能依靠单一领域的知识、理论、工具得到解决。新兴技术的跨领域研究应运而生,而对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跨领域研究不仅要解决概念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测度跨领域的程度及所跨领域分布,因为无论是确定跨领域项目的资助政策,还是解决跨领域项目选择,都要以评价为基础。基于文献数据中的学科领域,介绍了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的过程和内容。提出对单一技术进行跨领域评价的方法,结合多样性、均匀性、差异性和一致性指标,评价一项技术是不是跨领域、跨领域程度、所跨领域分布、跨领域过程进度。对一致性指标进行最大值标准化的限定,更便于对单一技术的评价。首先,分析了新兴技术跨领域研究的评价基础,包括其研究特性,研究条件、过程及成果等。其次,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提出的跨领域技术所具有的多样性、均匀性、差异性及一致性特征,并用集成性涵盖多样性、均匀性、差异性,继续保留一致性,利用集成性和一致性指标评价新兴技术跨领域程度及所跨领域分布。集成性评价通过文献引用分析法及期刊引用分析法计算集成度指标,一致性评价通过文献共引耦合分析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一致性指标,将跨领域研究评价结果分为四个象限。最后,以3D打印技术为例,阐述了所提方法的步骤和过程,并论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我国3D打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领域评价 集成性 一致性 3D打印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1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跨领域研究的概念10-12
- 1.2.2 跨领域研究的评价原则12-13
- 1.2.3 跨领域研究的评价指标13
- 1.2.4 跨领域研究的评价方法13-15
- 1.2.5 现有研究的不足15
- 1.3 主要研究工作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路线15-16
- 1.3.3 研究方法16-17
- 1.4 主要创新点17-19
- 第2章 新兴技术跨领域研究评价基础19-29
- 2.1 新兴技术跨领域研究的理论依据19-26
- 2.1.1 新兴技术的跨领域研究特性19-21
- 2.1.2 跨领域研究的条件、过程与成果21-25
- 2.1.3 跨领域研究的评价角度25-26
- 2.2 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的方法工具26-27
- 2.2.1 领域类别26-27
- 2.2.2 基础方法27
- 2.2.3 数据工具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新兴技术跨领域研究评价过程与内容29-37
- 3.1 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方法框架29-31
- 3.1.1 跨领域评价要点29
- 3.1.2 跨领域研究评价技术路线29-31
- 3.2 集成性评价31-33
- 3.2.1 集成性概念及指标31-32
- 3.2.2 集成性评价过程32-33
- 3.3 一致性评价33-35
- 3.3.1 一致性概念及指标33-34
- 3.3.2 一致性评价过程34-35
- 3.4 集成性与一致性的综合35-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实证分析37-53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37-38
- 4.2 3D打印技术的集成性评价38-45
- 4.2.1 3D打印技术跨领域的学科特性38-43
- 4.2.2 3D打印技术集成得分43-45
- 4.3 3D打印技术的一致性评价45-49
- 4.3.1 3D打印技术的知识结构45-47
- 4.3.2 3D打印技术的网络一致性指标47-49
- 4.4 3D打印技术的跨领域评价结果49-50
- 4.5 本章小结50-53
- 第5章 基于 3D打印技术跨领域评价的对策建议53-57
- 5.1 加强 3D打印技术材料科学的研究53
- 5.2 加强面向 3D打印技术的信息技术和精密机械的研究53-54
- 5.3 开展 3D打印技术在医学方面的产业化活动54
- 5.4 促使 3D打印技术跨领域研究团队形成54-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林;为新兴技术制定战略[J];改革与理论;2003年10期
2 赵洪江,陈学华,苏晓波;新兴技术、新技术、高技术及高新技术概念辨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11期
3 许平;;新兴技术企业边界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4 卢文光;黄鲁成;;基于产业化潜力评价的新兴技术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2期
5 侯剑华;王鹏;;国内新兴技术及其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06期
6 冯昭奎;;展望二十一世纪前叶的新兴技术产业[J];未来与发展;1988年02期
7 赵振元;银路;成红;;新兴技术对传统管理的挑战和特殊市场开拓的思路[J];中国软科学;2004年07期
8 银路,萧延高,萧磊;新兴技术管理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管理科学论坛(2005)“新兴技术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9 高旭东;“后来者劣势”与我国企业发展新兴技术的对策[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10 鲁若愚,张红琪;基于快变市场的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侯剑华;都佳妮;;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开发策略浅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程跃;银路;李天柱;;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演化的关系及案例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邓光军;曾勇;;新兴技术的研发投资决策[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银路;王敏;;新兴技术的市场拓展与实物期权思维的应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林;周宗放;;基于信度理论的新兴技术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6 高峻峰;;基于新兴技术演化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以计算机技术和IBM公司为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宋杨;王桂波;苏强;;潜艇噪声控制与利用新兴技术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杜鹏;治理新兴技术风险需整合利益相关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余江;我国新兴技术产业化如何破局[N];学习时报;2014年
3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管-学-研-产”共促战略性新兴技术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 罗军;新兴技术、产业是制造业转型之引擎[N];福建工商时报;2013年
5 记者 段曙东;关注新兴技术 促进产业发展[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2014年十大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三)[N];科技日报;2014年
7 沈雪石 刘长利 吴集 敖锋;10年百项新兴技术看台[N];科技日报;2013年
8 《网络世界》记者 于翔;关注六大领域 IBM成立新兴技术大学[N];网络世界;2013年
9 本报记者 刘霞;2014年十大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一)[N];科技日报;2014年
10 子 英;新兴技术正在挑战知识产权法[N];人民法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敏;新兴技术“三要素多层次”共生演化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瑛;新兴技术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何应龙;新兴技术企业产品预测、市场价值与特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宗年;新兴技术管理体系与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高峻峰;配套环境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邓光军;研发与新兴技术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卿;新兴技术获利方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鹏;战略性新兴技术辨识方法研究[D];大连大学;2013年
3 郭彦丽;新兴技术跨领域评价方法及对策建议[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伟;基于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饶蕾;新兴技术领域商业模式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峰;新兴技术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峡谷”跨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柴张琦;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8 汪洋;新兴技术与其组织关系探析[D];湖南大学;2014年
9 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黄梦璇;早期市场中用户对新兴技术产品采用意向的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7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55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