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对90年代“躲避崇高”论争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1-10-12 22:24
  “崇高”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一种基本的审美形态。在中西方美学史上,有许多关于“崇高”.概念的界定与“崇高”形态的描述。比较而言,西方大都从美学的角度论“崇高”,中国大都从哲学的角度论“崇高”;西方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状态中展示“崇高”;中国则首先在社会状态、人生实践中体现“崇高”。中国传统美学虽未明确提出“崇高”这一范畴,但是却有着与崇高有关概念,如“大”“壮美”等。在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崇高”体现为与社会、政治、历史相互融合碰撞,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美学概念。更确切地说,“崇高”在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中,是一个变化的实践而非概念。80年代末首先在文学界出现“躲避崇高”现象,由王朔为代表的“调侃文学”直接触发了“躲避崇高”论争。本选题以90年代“躲避崇高”论争为研究对象,并以“人文精神”大讨论为时代背景,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这场论争的缘起、焦点及意义,从共时性的角度辩证分析“躲避崇高”现象的价值、意义和弊病,为我国当前的人文精神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崇高”的基本内涵,主要从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进行阐释;第二章厘清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崇高”...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崇高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崇高的客观要素
    第二节 崇高的主观要素
第二章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崇高
    第一节 崇高的道德性支撑
    第二节 崇高的群体性维度
    第三节 崇高的超越性层面
第三章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躲避崇高”论争
    第一节 “人文精神”大讨论
        一、多元价值的分歧
        二、失落标准的不一
    第二节“躲避崇高”论争
        一、文学模式之争——是否承认“痞子文学”
        二、躲避对象之争——伪崇高还是本原的崇高精神
        三、躲避态度之争——“何以可能”还是“如何表现”
第四章 躲避——同时泼洒了“污水”和“孩子”
    第一节 矫枉过正的偏颇
        一、以反“伪崇高”姿态登场
        二、以拒斥一切形式的崇高落幕
    第二节 非此即彼的偏执
        一、把“神”还原为“人”
        二、把“人”变成了“虫”
结语:重建崇高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外衣之下的情欲涌动——《青春之歌》的另一种读法[J]. 周航.  长城. 2011(11)
[2]如何表述崇高的“在场”与“退场”?——评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J]. 孙桂荣.  文艺研究. 2010(09)
[3]中国壮美与西方崇高之比较[J]. 邢之美.  小说评论. 2010(S1)
[4]文学,美学研究的政治性[J]. 王斑,刘涛.  西湖. 2009(12)
[5]美学关键词“崇高”的生成和流变[J]. 鄂霞,王确.  文艺争鸣. 2009(11)
[6]山重水复探花明——中国崇高美学研究路径探索[J]. 袁大勇,容新芳,秦建华.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1)
[7]“躲避崇高”与“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论王蒙在“人文精神”论争中的意义[J]. 王平.  青海社会科学. 2009(02)
[8]对当代文艺中“崇高”的反思:失落与重建[J]. 朱斌,魏江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9]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美育的崇高使命[J]. 冉祥华.  求索. 2008(10)
[10]无法躲避的崇高:日常生活的诗学困境[J]. 张春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博士论文
[1]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 林新华.复旦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33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433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