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论人权的哲学基础 ——以生命权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02 19:35
  人权是一个崇高的字眼,人权理念是近代以来人类最伟大的理念之一。人权概念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这一概念的产生与近代以来关于人本身的观念和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哲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探讨人权概念产生之时所依赖的哲学基础,以及其后对这种基础的进一步论证,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生命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人权体系中最能够体现人权理念本身价值的权利,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以生命权为例,来探讨人权概念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本论文的核心问题是:功利主义哲学是否足以能够作为人权概念的基础。如果能够,则在以功利主义哲学为根基而进行法律制度设计时,会不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如果功利主义效果论的相对主义哲学不足以能够为人权奠定哲学基础,则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绝对主义哲学,又能够为人权奠定怎样意义上的基础。 论文引言交待了人权和权利概念的一般理解,并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不同涵义,交代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描写西方近代以来整体精神状况的变化和“人”这一概念所发生的颠覆性反转。近代以来的西方世界,宗教从公共领域中退隐,世俗生活成为宗教。也就是说,世界经过了一个韦伯所说的“脱魅”过程。宗教的衰落...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近代世界的“脱魅”和“人”之观念的转变及其意义
    第一节 时代的精神状况:特别是人之生命本身的意义问题
    第二节 近代世界的“脱魅”及其意义
    第三节 近代以来“人”的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从生命权的立法史看近代人权概念的“人”观和哲学基础
    第一节 生命权在国际法上的立法史
    第二节 生命权和生存权
    第三节 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人”观:失去神性的自然人
    第四节 启蒙运动思想家人权论证的基础:现世的功利主义
第三章 功利主义与人权
    第一节 功利主义哲学:其历史发展与核心内容
    第二节 功利主义人权观和人权绝对论
    第三节 功利主义人权观的具体分析:以死刑存废的争论和生命权为例
    第四节 功利主义人权观的具体分析:以堕胎、安乐死的争论和生命权为例
    第五节 功利主义哲学与人权原则的冲突:以生命权为例
第四章 康德哲学之伦理学的意蕴及其对人权基础的价值
    第一节 康德批判哲学概述:其来源与大体
    第二节 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三条先验的道德法则
    第三节 实践理性的对象:善恶;实践理性的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在
    第四节 康德对经验论幸福主义的批判及对人权基础的意义
    第五节 先验人权概念的根基:康德伦理学奠定的人之内在价值和对人是绝对目的的论证
    第六节 康德伦理学对生命权的基础意义:以关于死刑、堕胎和安乐死的争论为例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观对人权哲学基础探讨的可能意义
    第一节 从中国古代法律对死刑的规定看中国古代的生命观念
    第二节 传统“人”观的改变:由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人”观到马克思主义的纯粹自然和社会之“人”观
    第三节 关于生命权争论的功利主义效果论基础:以我国的安乐死、堕胎和死刑为例
    第四节 人权和生命权的功利主义效果论批判
    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信念对人权基础的可能意义:以儒家思想所勘定的人在宇宙中之地位和生生大义为中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三──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J]. 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  中国律师. 1998(12)
[2]论“人”的概念──生命伦理学的视角[J]. 邱仁宗.  哲学研究. 1998(09)
[3]法国人权观嬗变的历史轨迹[J]. 肖周录,赵世义.  外国法译评. 1998(03)
[4]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5]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 陈兴良,周光权.  北大法律评论. 1998(01)
[6]论死刑的立法控制[J]. 赵秉志,肖中华.  中国法学. 1998(01)
[7]“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J]. 赵梅.  美国研究. 1997(04)
[8]“哲学”如何“解构”“宗教”──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J]. 叶秀山.  哲学研究. 1997(07)
[9]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J]. 江天骥.  哲学研究. 1996(11)
[10]关于人本主义的若干问题──为考察世纪之交的哲学走向而作[J]. 刘永富.  武陵学刊. 1996(04)



本文编号:3649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649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f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