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
发布时间:2025-02-15 15: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个复杂的作家,多重的社会身份,模糊的政治立场,充满矛盾的文学作为和错综复杂的文学态度,给研究林语堂平添了诸多困惑,也带来了无尽的魅力。作为“一团矛盾”亦中亦西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是他社会身份转变的完美注脚,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并影响到他的文艺思想和小品文艺术形式的表现。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林语堂的小品文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而具有了某种浓缩时代内涵、反思历史境遇的意义。 本文试从林语堂“社会身份”这一关键词语进入他小品文创作的研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抓住林语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的主线,期图打通其个人“转向”与小品文“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林语堂小品文文艺思想即幽默、闲适、性灵的深刻文化底蕴和独特丰富的艺术表现,并最终揭示出林语堂小品文创作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全文分三章论述。第一章阐述林语堂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定位。在“五四”文化启蒙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一团矛盾”的身份焦虑为...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在个人自由与文化启蒙的语境中——林语堂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一团矛盾”:自由主义者的身份焦虑
一、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
二、“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第二节 “语丝”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寂寞的选择:从“语丝”走向“论语”
一、“寄沉痛于幽闲”
二、启蒙神话的终结
第二章 在失落中重拾西方与本土文化——“论语”时期的文艺思想资源及艺术表现
第一节 “会心的微笑”
一、中西杂糅的幽默
二、从讽刺到幽默
第二节 小品文笔调
一、娓语体
二、“以闲适为格调”
第三节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创造性转换”
一、艺术即表现
二、“性灵文学”
第三章 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的小品文——林语堂小品文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第一节 “超政治”的“政治”
一、小品文的论争
二、“到底是前进的”
第二节 边缘立场的坚守:对启蒙和左翼的反思
一、文学的向左转
二、清醒者的自救
第三节 市民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认同
一、田园式都市生活理想
二、走向艺术的另一面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4034256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在个人自由与文化启蒙的语境中——林语堂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一团矛盾”:自由主义者的身份焦虑
一、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
二、“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第二节 “语丝”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 寂寞的选择:从“语丝”走向“论语”
一、“寄沉痛于幽闲”
二、启蒙神话的终结
第二章 在失落中重拾西方与本土文化——“论语”时期的文艺思想资源及艺术表现
第一节 “会心的微笑”
一、中西杂糅的幽默
二、从讽刺到幽默
第二节 小品文笔调
一、娓语体
二、“以闲适为格调”
第三节 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创造性转换”
一、艺术即表现
二、“性灵文学”
第三章 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的小品文——林语堂小品文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第一节 “超政治”的“政治”
一、小品文的论争
二、“到底是前进的”
第二节 边缘立场的坚守:对启蒙和左翼的反思
一、文学的向左转
二、清醒者的自救
第三节 市民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认同
一、田园式都市生活理想
二、走向艺术的另一面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4034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4034256.html
上一篇: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论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育中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