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求善诉求与传统史学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本文关键词:史学的求善诉求与传统史学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摘要】:史学本应在求真与求善二维间的张力中展开:史学的求真是主体对历史所以然的探求;史学的求善是主体对历史所应然的探求。求真的目的止于过去,求善的目的则针对未来。史学求善,是人追求善之目的的人性决定的必然。史学求善诉求中道德批判的存在,是由于人性的不完善和人性发展的多向度的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解构,到新的后-后现代,对史学的认识呈现的是理论取向的悖反。从对历史意义的质疑,到重新发现史学的道德和美学意义,为重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历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史学有必要求善,也有必要为求善而予历史以道德的批判。传统中国文化中,发达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皆是钤得最深的印记,前者造就了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后者则形成了丰富的道德学说。二者之间,因发达的历史理性而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亦因强调历史是人的历史而高扬道德的意义,所以在凸显历史价值本位意识的同时,道德价值的考量始终是放在一个更为优先的位置,也是被视为评价历史所最优先的考量,其史学意义值得我们今天重新省思。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关键词】: 史学 求善 道德批判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史学本应在求真与求善二维之间的张力中展开,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主义史学的影响下,史学开始向求真一维倾斜,而于史学之求善,尤其是求善诉求中的道德批判,史学工作者们则几乎无复再有人坚持,历史讨论中的道德主义甚至被认为迂腐而受到嘲弄,史学工作者亦因此推卸去了本应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5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贺金峰;;兼论方城境内的“夏路”[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8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黄人二;;屈子《离骚》之飞天求女及其地域次序的政治意涵[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10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正忠;;读《历史学理论辑要》札记[J];历史教学;1983年01期
2 张艳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J];学术研究;1996年02期
3 蒋大椿;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钱念孙;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5 ;南开大学文科博士点系列介绍之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张越;;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家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与认识[J];人文杂志;2006年05期
7 李庆祥;范敏娟;;当代中国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向燕南;;从“是/应该”问题看传统史学理论中的现代因素[J];史学月刊;2009年12期
9 叶淑如;;从方志学的视角看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及成就[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10 侯云灏;理论工作者贵在有超前意识──读陈启能著《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J];江汉论坛;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龚喜春;;谢本书爱国主义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向燕南;;王世贞的史学批评及其理论贡献[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邹兆辰;;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 杨祥银;第1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2 向燕南;为史学求善而辩[N];光明日报;2004年
3 舒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陈启能;对当前西方史学发展的两点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梁仁志 徐彬;继往开来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马宝珠;史学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8 杨艳秋 廉敏;中外学者研讨中国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刘军;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应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史学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瑞;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6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7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韩炯;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海登·怀特历史哲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丽珍;关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研究的史学理论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雄伟;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4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镭;爱德华·吉本的史学理论和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玉娟;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史学理论价值[D];山东大学;2006年
7 齐砚奎;近代经史嬗变过程中的陈黻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玉票;新时期史学研究中的史家主体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晶;略论历史美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2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0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