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与底层社会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史与底层社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史 社会研究 社会底层 底层社会 人力车夫 中国社会 葛兰西 斯皮瓦克 转型期 小农经济
【摘要】:正2012年秋季学期,我给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开了一门名为"中国底层社会研究"的选修课,意在为学生引入一个观察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视角,讨论转型期中国产生底层社会的机制。所以,与其说我关心什么是"中国底层社会",不如说我更加关心中国底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与何谓"底层"问题直接相关的是何以提出"底层"。"何谓‘底层""与"何以提出‘底层""事实上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底层"观,"底层"本身并非一个客观实体,"底层意识"可能是由精英建构出来的。印度"底层学派"曾经讨论"自主的底层意识存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当代史 社会研究 社会底层 底层社会 人力车夫 中国社会 葛兰西 斯皮瓦克 转型期 小农经济
【分类号】:K27
【正文快照】: 2012年秋季学期,我给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开了一门名为“中国底层社会研究”的选修课,意在为学生引入一个观察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视角,,讨论转型期中国产生底层社会的机制。所以,与其说我关心什么是“中国底层社会”,不如说我更加关心中国底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与何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评《中国当代史》[J];忻州师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李正华;;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前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3 王海光;时过境未迁——关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5期
4 朱佳木;;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5 李良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4期
6 黄伟;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断限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王玉贵;;高校中国当代史教学散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8 王海光;;当代史的治史刍议[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5期
9 陈建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朱佳木;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文浩;;民国社会学家视野中的“社会调查派”[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廉松心;;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朝鲜移民社会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朱佳木;关于中国当代史的概念问题[N];团结报;2010年
2 当代中国研究所 刘国新;中国当代史:不乏热点的年轻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王海光;历史是需要不断梳理的[N];学习时报;2008年
4 智海;晚清国家与社会研究再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国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谭进、贾真;义乌古宗谱:藏着日军细菌战铁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华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9年
9 张星星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回眸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记者袁华杰;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刘云山视察当代中国研究所并发表重要讲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朝晖;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耿耀敬;“农业学大寨”运动:回顾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健;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裴巧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4 张永民;抗战时期的西南边疆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非荼娟;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云南的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晓燕;关于“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程曦敏;谨慎与平衡:反右运动中的地方因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6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0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