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史学学术史的撰述方式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史学学术史的撰述方式
【摘要】:学术的发展推动学术史研究的发展,中国史学学术史具有多种撰述方式,如果把那些不同时期学者撰写的史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也是一种中国史学学术史。其特点在于不仅传主所在时代的跨度很大,撰述者所在时代的跨度也很大,这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在那种为史学家立言、以"对话"形式撰写的访谈著作中,史学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其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也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总之,史学学术史应当把史学哲学、史学方法、史学学术成果的价值估量以及史学成果与其他史学成果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考虑到,并作系统的考察,逐步摸索出各不相同的、但行之有效的专门领域学术史的撰述途径。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史学 学术史 撰述形式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部分,每一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学术,并因此而推动新的学术史的出现。近年来,不论是关于“学术史写法”的讨论(《史学月刊》2011年第1期),还是关于“重写学术史”(《河北学刊》2013年第1期)的思考,都反映了由学术发展而推动学术史发展这一规律性现象。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维本;;中国史学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2 张艳国;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J];中州学刊;1989年06期
3 卢忻;;史苑新葩——喜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J];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1期
4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5 肖季文;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6 陈立柱;;刘知几的“六家”论[J];文史知识;1997年08期
7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8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9 李小树;论20世纪中国史学大众化的百年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0 张利;“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2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2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3 李帆;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学勤;学术史与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7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10 于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章益国;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涂耀威;《史通》史著文辞观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0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