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古史辨派与南高学派的论辩及其学术史意蕴

发布时间:2017-10-10 18:09

  本文关键词:古史辨派与南高学派的论辩及其学术史意蕴


  更多相关文章: 古史辨派 南高学派 论辩 学术意蕴


【摘要】: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后,首先遭到南高学派学者的批评,赞成顾颉刚疑古的学者多是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的教授。双方以学术通信和论辩文章的形式展开了学术论争,其中既有对上古史具体史实的考辨,也有对传统史学态度和史学方法论的争鸣。此次论辩强化了学派意识,反映了南、北方学者不同的学术旨趣。但论辩双方学者有一定的个人交往,表现出对学术对手的尊重,并结下了学术友谊。站在21世纪看,南北两派学者治学的不同风格具有互补的作用,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均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古史辨派 南高学派 论辩 学术意蕴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民国时期,中国史学流派众多,史学思潮不断涌现,其中古史辨派和南高学派是两个影响大、涉及学人广的史学派别。所谓古史辨派,就是“旨在用科学的方法考辨古代史料和古代传说,推翻封建古史体系的学派”[1](P679)。该派以疑古辨伪为旗帜,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为基本理论,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卫威;民族危机与文化认同——从《国风》看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宝云;;柳诒徵与《学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林小波;胡适与国民党关系述论[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4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6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张萍;;植根于传统土壤中的新思维——谈胡适文学革命中借古开新的倾向[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8 林辉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以马叙伦的经历为线索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9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10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廖科;胡方霖;;古史辨怟R盏奈膕{[x意J];金田;2013年11期

2 吴少珉;近50年来“古史辨派”研究述评[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新勇;论“古史辨”运动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沈长云;;古史辨派的史学遗产与中国上古史体系的建设[J];史学集刊;2006年04期

5 张京华;;《夏史三论》与古史辨派的治学取向[J];殷都学刊;2006年02期

6 燕廉奚;;《古史辨》的得与失[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2期

7 张越;;《古史辨》与“古史辨派”辨析[J];学术研究;2008年02期

8 许国蕊;李小辉;;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6期

9 周书灿;;郭沫若对《古史辨》的超越——郭沫若史学研究之一[J];郭沫若学刊;2009年01期

10 王晓冬;;“古史辨”在学术与思潮间的两难之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法周;;从《古史辨》看1920年代史学中的西学观念与方法[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钧;恒慕义与《古史辨》[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历史所 吴锐;刘起戧先生:古史辨派的后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荣誉学部委员 丁伟志;学贵知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徐坚;史学典范顾颉刚和古史辨运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袁行霈;近代国学发展回眸[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2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银;古史辨运动的兴起[D];山东大学;2013年

3 王俊;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子年代之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4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邹薇;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史学[D];四川大学;2006年

6 谢中元;古史辨视野下的《诗经》阐释[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7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07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