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7:32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
【摘要】:自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展开有关中国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以来,商周社会的形态、性质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商周社会的研究上,如何在“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之间找出平衡点,这始终是二十世纪诸多学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其本质来说,其实就是个“公社”的问题,因此所谓“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平衡实际上也就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公社”的平衡问题。可以这么说,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史特别是商周史的研究中就引来了“公社”问题,而“公社”问题的深入研究又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看法。“公社”问题在研究商周社会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一本专著来专门研究和梳理关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状况。 为了弥补学术史研究中的此种不足,本文试图从理论与研究史两个方面对二十世纪中国学者有关商周公社组织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在体例上分为“上编”和“下编”: 上编主要从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社”理论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探讨,研究和分析中国学者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公社”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和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重点研究和探讨了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复信草稿》,指摘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被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所误解的“农村公社”概念,并且还研究了《复信草稿》的思路等问题。 下编则是在以上基础上分“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1927-1949)、“建国后”(1949-1966)和“新时期”(1979年以来)三个阶段来系统地整理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在叙述的安排上则采取了以学者为“目”的方式,力求完整地介绍和反映各家对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按照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研究上所达到的最后认识,“公社”崩坏前后实为人类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时代,即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两个连续但又是不可等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变革阶段,殷商西周社会正处于这个重要变革的前夜,但总体上仍然是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整个二十世纪在研究商周社会形态及“公社”问题上的最大的误区,就是在以“私有制”即“阶级”的原则去研究和探讨了以“共有制”为基础的商周社会。 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是中国学者研究“公社”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反映了马克思在东西方社会发展形态及公社理论上的最后思考成果。但是,包括最新的中译文在内,都没有把马克思在《复信草稿》中所删去的重要字句及修改痕迹翻译出来,而这些修改却是研究和认识马克思晚年历史观的重要材料。有鉴于此,本文还根据马克思的法文手稿对《复信草稿》的最新中译文进行了增订,首次以中文的形式再现了这些被删去的重要字句及修改痕迹。
【关键词】:商周 公社 《复信草稿》 共有制 私有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3
- 绪论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商周"公社"问题13-17
- 上编 理论的检讨17-80
- 第一章 马恩对"公社"问题的开拓性研究17-34
- 一、19世纪的"公社"学说17-19
- 二、马恩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公社"问题(上)19-25
- 三、马恩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公社"问题(下)25-34
- 第二章 当代相关学科对"公社"理论的进一步探讨34-47
- 一、氏族公社34-39
- 二、"家庭公社"的有关问题39-43
- 三、"农村公社"研究的新进展43-47
- 第三章 对若干公社理论问题的再探讨47-80
- 一、《起源》中的"家长制家庭公社"47-56
- (1) 《起源》中的一处误译47-49
- (2) "罗马的家长制家庭"与"家长制家庭公社"49-52
- (3) "罗马的家长制家庭"与"家长制家庭"52-54
- (4) 马恩对"家长制家庭"发展阶段的探索54-56
- 二、"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56-66
- (1) 对《复信草稿》文本的考察57-59
- (2)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观点59-61
- (3) "农业公社"概念的来源61-63
- (4) 马克思放弃"农业公社"概念的原因63-65
- (5) 混淆"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概念的影响65-66
- 三、对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次序及其思路的研究66-80
- (1) 王旭章先生的观点67-68
- (2) 日本学者日南田静真的观点68-70
- (3) 关于四个草稿次序的其它重要证据70-73
- (4) 正式复信突然简化的真正原因73-75
- (5) "卡夫丁峡谷"的问题75-80
- 下编 回顾与反思80-281
-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27—1949)80-117
-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与"公社"问题80-82
- 二、马恩有关"公社"理论著作的翻译与传播情况82-86
- 三、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86-115
- (1) "五种生产方式"论者86-104
- 郭沫若(1892~1978)87-89
- 何干之(1906~1969)89-90
- 熊得山(1891~1939)90-91
- 吕振羽(1900~1980)91-95
- 翦伯赞(1898~1968)95-97
- 侯外庐(1903~1987)97-100
- 邓初民(1889~1981)100-103
- 吴泽(1913~2005)103-104
- (2) 其他学者104-115
- 陶希圣(1899~1988)105-108
- 李季(1892~1967)108-109
- 胡秋原(1910~2004)109-111
- 陈邦国111-112
- 王礼锡(1900~1939)112
- 王伯平112-113
- 张宵鸣113-115
- 四、本章总结115-117
- 第二章 建国后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49—1978)117-191
- 一、马恩有关"公社"理论著作的翻译情况117-119
- 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再讨论119-120
- 三、商代"公社"研究的回顾120-144
- (1) 原始社会末期说者121-123
- 于省吾(1896~1984)121
- 赵锡元(1929~)121-122
- 丁山(1901~1952)122-123
- (2)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说者123-125
- 尚钺(1902~1982)123
- 朱本源(1916~2006)123-125
- (3) 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说者125-127
- 童书业(1908~1968)125-126
- 范义田(1909~1968)126-127
- (4) 奴隶社会说者127-143
- (一) 发达奴隶制说者127-128
- 李亚农(1906~1962)127-128
- (二) 早期奴隶制说者128-140
- 徐中舒(1898~1991)128-130
- 吴泽(1913~2005)130-132
- 吴大琨(1916~2007)132-134
- 刘毓璜(1909~1993)134-135
- 维至(1916~)135
- 徐喜辰(1921~1994)135-136
- 李埏(1914~2008)136-137
- 王玉哲(1913~2005)137-138
- 孙海波138-140
- 杨h,
本文编号:101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01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