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本体——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
本文选题:安克斯密特 + 历史表现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与叙事实体理论一脉相承,都是历史学家构建的某种叙事性解释。历史表现理论认为,历史文本是对过去实在的一种模仿,是人们认识过去的一个途径。但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由于手段逐渐成为目的,历史表象与历史本体的边界便模糊了。为了避免历史本体的消解,历史表现理论要求历史表现既要与历史本体相似,又要与之保持距离,这就使之陷入两难境地。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继承了叙事实体的整体性和实体性,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他强调表现与被表现者在本体论上的地位是相等的,甚至本体的存在和对于本体的认识均有赖于其表象。这超出了人们惯常接受的认识论范围,使历史研究者不必再为恢复历史的原有面貌而煞费苦心。
[Abstract]:Ankersmitt's historical performance theory and narrative entity theory are in the same line, and they are some narrative explanations constructed by historians.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expression holds that the historical text is a kind of imitation of the past reality and a wa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past.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past, the boundary between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historical ontology is blurred because means gradually become the end.In order to avoi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ontology,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expression requires that the historical expression should be similar to the historical Noumenon and keep a distance from it, which makes it in a dilemma.Ankersmitt believes that historical performance inherits the entirety and entity of narrative entity and is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He emphasizes that performance is equal to the position of the person represented in ontology.Even the existence of Noumen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Noumenon depend on its appearance.This is beyond the accepted epistemology, so that history researchers no longer have to take pains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家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YJCZH104
【分类号】:K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耕华;;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2 李恒;;麦卡拉对安克斯密特叙事实体理论的质疑[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侯希莲;;宗教改革运动对思想的解放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王静超;;文学的本质与四要素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张峥;;在语境中分析符号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5 毕涛;王艳;;唐宋词中建筑意象探微[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岳芳;;文艺复兴时期再现观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王颖;;理性之光照亮人性——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人性内涵[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宗守云;施媛媛;;论先秦和古希腊的言辩修辞[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9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培培;;企业宣传中创意设计的理念思维[J];才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永青;李允华;;浅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与整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李江;;试析汉画图像的形态特色[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王金龙;;文艺学中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徐岱;;回归哲学的美学——论审美学的知识形态[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喻文德;责任原则: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余献勤;勃洛克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詹国旗;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道德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加卫;中国历史上的以官为业[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765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6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