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

发布时间:2018-04-18 01:26

  本文选题:《汉书》 + 断代史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Abstract]:Han Shu is a dynastic history in style, but ban gu's self-expectation of writing books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Its concrete expression is that the twelve imperial period is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 while the eight tables and the ten records are full of the spirit of general history.The eight tabl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type is divided into six tables according to the title, with "different surname of the kings of the throne" being the first, in which the different surnames of the kings were all seal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Xiang Yu, so the starting point was earlier tha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which had spilt over the scope of the dynasties.The order is in content and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 Qin and Chu dynasties, the order of the moon is quite similar. The general trend of development from feudal to prefectur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otal order of the six tables.The second kind is "Baiguan Gongqing Table",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describing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he ancient official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the official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writing often refers to the evolution of a certain official from the former official,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l history.The third category is "ancient and modern people table", listed before the Han Dynasty, completely out of th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there is a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As for the ten records, they are all specialized academic general history, and their framework is generally derived from the eight books of the Book of Records of gain and los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Records is more profound. The focus of the Book of laws is on the calendar, which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ys and the agricultural work, and thus extends 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o of Heaven and personnel is in fact a revised version of Si Maqian's "study of Heaven and Ma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lendar provides a time coordinate for the ancient and modern stream.In addition, the "Book of the World", which was derived from Liu Xin's theory of "three unified calendars" and "three unification" and "five virtues", was also absorbed, thus directly providing a complete system of general history.This is the revised edition of Si Maqian's "the change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n principle, it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an Shu".Why is the Spirit of General History in Han Shu as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The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carrier of its existence, is unceasing. What Han Dynasty should present i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o it has the spirit of general history, and the political history is just a mark of its divi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三批重大项目“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2001ZDXM770004)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盛险峰;;论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2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4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卫民;;汉长安城植被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8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10 林志漧;;《大学》“格物”读为“观物”说——“格物”本义钩沈之三[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桂英;;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秀敏;彭薇;;司马迁与班固“游侠观”之比较[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3 罗颖;;《汉书》双音节感知动词考察[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4 李娟;;《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徐栩;;评《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6 潘昊昕;;司马迁与班固眼中的佞幸[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7 吴昱昊;;《史记》《汉书》诸《表》考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张勇;;“易道”精神下的班固儒学史及文化批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曾瑞琪;;透过《史记》、《汉书》论赞序比较司马迁、班固思想之异同[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10 赵嘉;;《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类中“伪托”之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显中;;司马迁和班固经济思想比较[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3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李华瑞;;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读后[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常熊;;试论“钱圜函方”兼及“国宝金匮”[A];钱币文论特辑(第二辑)[C];1993年

6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7 战佳阳;;《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房中”与“神仙”内涵理解[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许征;;“文莫吾犹人也”别解[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吴晓秋;;初探铸“■”符号的铜钺[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党顺民;吴镇烽;;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殿才;传统史学的范本——《汉书》[N];光明日报;200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王子今;鲸鱼死岸:《汉书》的“北海出大鱼”记录[N];光明日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从《汉书》中拼接西汉赋税图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记者姜小玲;“中国断代史系列”专著编纂完成[N];解放日报;2003年

5 记者赵兰英、孙丽萍;《中国断代史系列》编纂完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本期主讲 四川大学教授 王红;朱买臣妻冤不冤[N];成都日报;2009年

7 王子今;《汉书》下酒[N];光明日报;2003年

8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孙丽萍;部部来之不易,,字字浸满心血[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特约记者 黄建章;“中国断代史系列”将由央视拍成专题新闻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记者 余传诗 通讯员 黄建章;“中国断代史系列”展示中国史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姚军;《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5 李艳红;《汉书》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冯靓芸;《汉书》通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9 尹海江;《汉书·艺文志》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景文;刘向文献编纂实践与编纂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文颖;文情相生,绘就汉宫深处的生死歌泣——论《汉书》中后妃形象的描写[D];苏州大学;2004年

2 江俐蓉;论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与《汉书》的人物传记[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次照辉;《汉书》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旭晖;《汉书》列传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t

本文编号:1766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66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b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