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如何可能——论牟宗三的历史观
本文选题:历史哲学 + 牟宗三 ; 参考:《哲学动态》2012年05期
【摘要】:正唐君毅在评论牟宗三《历史哲学》时说:1944年秋,"一日谈及国事,宗三怒而忧之,即欲写《历史哲学》一书,以昭明吾华族之文化精神命脉之所在,兼示其发展之理则,以贞定国人共信"。[1]在他看来,揭明民族文化精神命脉,展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则,从而能以贞定国人的共同信仰,是牟宗三写作《历史哲学》的初始动机。唐君毅认为,历史哲学不同于一般历史学,"在历史哲学之重明历史发
[Abstract]:When commenting on Mou Zongsan's philosophy of History, Tang Junyi said: "in the autumn of 1944," one day when he talked about state affairs, Zong was angry and worried, that is, he wanted to write the book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order to clarify where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ifeblood of our Chinese people lies, and also to show the principles of its development.[1] in his opinion, exposing the spiritual lifeblood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show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be able to share the common beliefs of the people of Zhending the country, is the initial motive of Mou Zongsan's writing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Tang Junyi held that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ener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清;;牟宗三的哲学史观与中国哲学史[J];哲学动态;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汪才明;;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价值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5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峰;;论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庆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清;;戴震与理学思辨模式批判[J];哲学动态;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塔丽;王船山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研究[J];船山学刊;1998年02期
2 苟志效;理性与热情的协奏──评《黑格尔历史哲学》[J];现代哲学;1999年03期
3 王桂山;略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遗产[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王荫庭;评赫德尔的历史哲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年01期
5 G.比德尔曼;E.朗格;鸿雁;;耶拿第三次古典哲学讨论会[J];世界哲学;1982年03期
6 张晓华;历史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7 刘铭;郁文彬;裴秋芬;;历史是理性的诡计?——浅议黑格尔眼中的历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毅耘;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二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9 诺曼·莱文;臧峰宇;;作为马克思主义先驱的黑格尔(上)[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10 臧峰宇;;作为马克思主义先驱的黑格尔(下)[J];江海学刊;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王永祥;;中国古代的进化历史观问题——由董仲舒的历史观引出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李创同;王志庆;;约阿基姆的历史观与历史哲学[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4 王凌云;;悲剧问题:辩证法与历史哲学——试论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黑格尔气味”[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璐;;试从现实性原则的两个向度理解邓小平的历史哲学思想[A];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C];2004年
7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8 程从柱;石中英;;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德仁;;新儒家说易[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汝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刘薇 徐风;史观三调[N];吉林日报;2006年
3 本报书评人 云也退;怀疑与悲观的深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李杰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历史哲学的认识论特点、价值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吉林师范大学 金寿铁;历史哲学更关注未来的历史[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丁力;从历史哲学展望历史高峰[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文玖;史观与正确地认识历史[N];中国审计报;2006年
9 胡良桂;论当代作家的历史观问题[N];文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屈菡;历史观的表达不可忽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为;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郭荣丽;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陈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9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牟宗三“历史哲学”浅论[D];吉林大学;2010年
2 潘亿生;哲学与历史的和解[D];云南大学;2010年
3 张蓓;康德作为目的论的历史观[D];安徽大学;2007年
4 马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创立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5 刘延苗;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D];西北大学;2005年
6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龙计兵;牟宗三智的直觉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夏亚平;传统的超越与回归——对牟宗三现代化观念的反思[D];湖南大学;2010年
10 李冉;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8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6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