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观念的兴起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对梁启超的考察
本文选题:创造观念 + 现代国家 ; 参考:《天府新论》2011年06期
【摘要】:对梁启超创造观的考察表明,其最初导入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密切相关。天下观与国家观念的冲突、群己关系原理的缺失被视为建立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的阻碍因素,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提供了克服这两种障碍的思想资源,梁启超借此将国家与"天下"相调和,个人实现与群体进步相联结。从社会关系结构的特点来看,这些障碍是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与现代国家团体格局之间的冲突,梁启超引入创造进化论是将将两者进行协调的一种途径。
[Abstract]:The initial introduction of Liang Qicha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st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view of the world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the abs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up and oneself is regarded as an obstacl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state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ergson's theory of creative evolution provides an ideological resource to overcome these two obstacles. Liang Qichao thus reconciles the state with the "world", and the individual realization with the group's progr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 these obstacles ar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pattern of China and the modern national group pattern. The introduction of creative evolution theory by Liang Qichao is a way to coordinate the two.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1152)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瑞泉;论创造之价值[J];开放时代;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莽萍;西部开发:“旅行”中的社会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1期
2 马敏;;探寻近代中国城市演变的历史轨迹——评介《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1期
3 ;《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出版[J];民国档案;2008年02期
4 常英;民初社会变迁的深刻透视——评《民初十年社会透视》[J];史学月刊;1992年03期
5 王岽兴;新政与美国南部的社会变迁[J];求是学刊;2005年02期
6 南炳文;;初读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10期
7 ;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危机[J];读书;1998年10期
8 岳天明;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李海滨;面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辩证法[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10 唐力行,吴建华,张翔凤;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宗国;;试论中国中古社会变迁[A];中国中古史论集——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苗幽燕;;俄罗斯社会变迁与俄语语义新词[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伟斌;张友琴;;社会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口家庭地位和供养模式的影响[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4 唐力行;吴建华;张翔凤;;“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评述(代序)[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6 王玲宁;;中原地区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以河南为例[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8 苏谦;辛自强;;1989-2005年中学生抑郁的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敏重;;中国律师职业的法社会学分析[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靳知勤;邱怡贞;;从台湾学位论文分析来看台湾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教育[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农村社会变迁亟需理论和实践的回应[N];人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曹石岩;百姓衣食住行见证社会变迁[N];威海日报;2008年
3 陈冀 陈晓东;社会变迁催生新“360行”[N];市场报;2003年
4 王绍光;现代国家的八大机制[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献韬;牙齿折射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评论员 万磊;社会变迁推动日本政治生态嬗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陈时龙;晚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俞国良;关注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青少年[N];科学时报;2009年
9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许小峰;气候变化与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4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培林;当代中国村落社会变迁研究的新作[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3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圆满;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高月仓;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1年
9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新丽;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冬冬;1982年宪法及修改与中国的社会变迁[D];郑州大学;2010年
2 胡昌明;论法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廖启新;明清湘潭县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D];湘潭大学;2008年
4 谢柳芬;“60后”与“80后”群体价值取向代际差异[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牛亚娜;新时期新兴时政新闻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连海;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李秀杰;开发区村庄的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姜迎春;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9 田柏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常凡;公路建设、汽车运输与社会变迁[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2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2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