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07-05 20:23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历史虚无主义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8期


【摘要】:世界观和历史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以历史偶然性来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尽管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历史细节,但其认识论根源在于不能正确区分历史本质与现象、历史主流与支流。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对人性进行分析,而是在于怎样看待人性问题,究竟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还是从具体的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
[Abstract]:The world outlook and historical view have distinct class nature. In fact, it is impossible to analyze and study historical phenomena and events on the basis of "super class" and "super party school".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oretical logic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re manifested in the neg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revolution by historical chance. Although historical nihilism also excavates some little-know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details, its epistemological roots lie in its inability to distinguish correctly the historical essence and phenomenon, the historical mainstream and the tributaries. The substantive difference between Marxism and historical nihilism lies not in the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but in how to treat human nature, whether it is based on abstract human nature or concrete human natur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来党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项目批准号:10BDJ010) 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中国学术思潮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JA09191S)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邵纯;;对“列强”要具体分析[J];书屋;2008年03期

2 杜导正;;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J];炎黄春秋;2009年04期

3 曾彦修;李晋西;;我对“和谐”的一点看法[J];炎黄春秋;2009年04期

4 应克复;;社会主义的世纪遗产[J];炎黄春秋;2009年05期

5 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J];炎黄春秋;2009年06期

6 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J];炎黄春秋;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透视[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使命——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3年S1期

3 李春生;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论唯物史观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分歧[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4 孙建华;;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陈勇军;;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媛;;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7 刘家良;;从唯物史观出发理解交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8 毕振宇;;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演变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9 何雁;熊元义;;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J];学习与探索;2009年01期

10 张三萍;;林安梧及其“后新儒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2 苏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演进与真谛[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3 刘卫平;;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在我国当代的凸现与发展——兼论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贡献[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晓毛;;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楠森;;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张梅毅;季甄馥;;瞿秋白创建新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夏文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毛泽东的文化观[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10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2年

2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李景源;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南方日报;2006年

4 朱佳木;加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是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山佳;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张旭鹏 张文涛;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薛德震;“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N];光明日报;2004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所长 李景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邓仕超;创新唯物史观的有益探索[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2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4 孙同福;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7年

5 冯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D];河南大学;2006年

6 高艳琼;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浅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玲;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河南大学;2009年

8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9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10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1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01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