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专精与通识: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特色

发布时间:2018-08-04 17:16
【摘要】:岑仲勉治学领域广泛,成就卓著,而于隋唐史研究用力最勤,创获亦丰。他重视研究有关隋唐两代的重大史事,在"关陇集团"、两税法、牛李党争、府兵制、均田制等问题上均能做到史料翔实、考辨精审,于广征博引中剖析众家之说,然后创辟新解。其《隋唐史》虽为断代之作,但不囿于体例之限,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均贯穿着通识眼光,反映了岑氏论史的卓识。新中国成立后,岑仲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努力使之与隋唐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其学术研究臻于新境。发掘与总结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新历史考证学者治学路径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隋唐史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Abstract]:Cen Zhongmian has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field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most strenuous research efforts, also achieved abundant.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related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e was able to carry out full and accurate historical data on such issues as "Guanlong Group," the two tax laws, the Niu Li Party dispute, the Fujian-PLA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averaging fields, and to analyze the theories of many families in the Guangzheng and Bo citations. And then create a new understanding.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as written by different dynasties, it was not limited by style, and had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which reflected the insight of Zen's theory of hist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en Zhongmian actively studi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made great efforts to combine it with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o as to make his academic research into a new world.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Sui and Tang history of Cen Zhong Mia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path of the new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scholars, but also beneficial to inheriting the academic heritage of the forefathers and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金城;;唐代文史资料的拓荒者——纪念岑仲勉先生[J];读书;1986年12期

2 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3 雷依群;论关陇集团[J];史学月刊;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郑传锐;王树森;余恕诚;;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晶;王淑琴;;陈介祺藏古、鉴古、释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戴旭旺;;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岳东;;唐代的移民与牡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查屏球;时风、家风与陈子昂风骨精神[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乔福锦;;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云庆;邱心显;;对近代档案史料真实性的考证鉴别[J];档案学研究;2008年06期

9 张春海;;论唐代的效力与罚镇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卢毅;;唯物史观派与整理国故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永;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燕;李白赠答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龚庆红;唐玄宗诗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生平;中唐贬谪荆楚诗人诗歌主题探略[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锐超;东魏北齐民族关系辨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丁辉;唐代武宁军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宝珠;隋唐时期的汴州与宣武军[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周东平;;关于科举制起源的几点意见[J];历史研究;1984年06期

4 王永平;隋代江南士人的浮沉[J];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5 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年01期

6 乌廷玉;唐朝“庄园”说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J];史学集刊;2000年03期

7 胡如雷;唐宋时期中W 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J];史学月刊;1960年07期

8 于式平;;唐宣武镇始末[J];史学月刊;1997年01期

9 刘建伟;;唐代武宁镇的依附性和游离性[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元元;牛李党争对白居易思想创作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5年09期

2 宋社洪;;试析岑仲勉《隋唐史》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批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符兴;;历史观也要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J];哲学动态;1983年08期

4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5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1—6期总目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6 南炳文;;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评论[J];安徽史学;1987年04期

7 ;“轻视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8 曹林;李楠明;;恩格斯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刍议[J];学术交流;1989年03期

9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10 王孒霞;伟大的实践推动伟大的理论──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新探索的启迪[J];哲学动态;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文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利栋;;略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9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敏;唯物史观与21世纪[N];学习时报;2002年

2 张静如 齐卫平;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一百年与“三个代表”[N];学习时报;2003年

3 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N];人民日报;2009年

4 吴英;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瑞哲;扩招后“通识师资”瓶颈凸现[N];解放日报;2009年

6 河北师范大学 张艳玲;坚持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的内在一致性[N];光明日报;2010年

7 郑克卿;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N];人民日报;2010年

8 吴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十个命题有待重新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孙伟平;信息时代唯物史观出现新变化[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慕卿;扣紧唯物史观与中国问题的双重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D];浙江大学;2008年

4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熊振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5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牛俊友;马克思人权观的哲学思考[D];西南大学;2007年

7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8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阳太连;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发展思想探析[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64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64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