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述评
[Abstract]:After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was popularly known a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specially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sprea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has exerted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作者单位】: 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承担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效应(1919—194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08DKSZ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海怒;;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J];东南学术;2009年06期
2 李田贵,赵学琳;二十年代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4期
3 李培林;;20世纪上半叶的唯物史观社会学[J];东岳论丛;2009年01期
4 李波;;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以李大钊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志刚;;“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3期
6 徐方平;;论蔡和森对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杰出贡献[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李海春;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张立波;;唯物史观的中国初貌:依据、内容和特征[J];江海学刊;2010年04期
9 沈传亮;五四时期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历史教学;2002年08期
10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进;;近十年来中共早期组织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10年05期
2 李振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杨静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冯景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定义”到“定位”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0年03期
5 李永春;;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05期
6 何刚;;“革命”与“学术”的双重变奏——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80年[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2期
7 张卫波;;《中国文化》与延安时期民族文化论争[J];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04期
8 朱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文化保守主义问题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李薇;;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大众文艺”运动的现代性追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10 薛其林;;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徐方平;蔡和森与《向导》周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10 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小换;毛泽东实践观释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艳秋;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邹阳;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程程;侯外庐清代学人研究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光兰;五四时期李大钊戴季陶传播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海棠;《向导》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卫;1921—1949:中国共产党与思想文化战线的四次论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楠;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国静;向文学的“科学”中去—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回顾与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祖毅;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02期
2 唐宝林,贾可卿;略论陈独秀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3 杨荣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六十周年[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周翠娇,陈光明;陈独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张静如;;关于“中国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6 李小树;李大钊对中国史学科学化的构想[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7 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J];近代史研究;2003年05期
8 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J];历史研究;2005年06期
9 蔡乐苏,曾静;弹性的符号——抗战时期中共言说中的孙中山与三民主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森正夫;韩一德;刘多田;;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J];齐鲁学刊;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峗;;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诠释当代的“以人为本”[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陈义军;;从哲学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蔺淑英;;近年来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12期
4 王守昌;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朱立元;;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炼;;马克思“民族学笔记”述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黄寿松;;保守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以梁漱溟为中心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周金华;试论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观[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9 李红梅;;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孟弘;;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校生;;略述唯物史观的三个著名“判别式”[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林校生;;略述唯物史观的三个著名“判别式”[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学明;;伯恩施坦如何全面地否定与修正马克思主义——重读《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刘建军;;浅析李大钊对宗教的剖析和批判[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赵德兴;;从实践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赖大仁;;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意识形态与文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胡延风;;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主题、源泉[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苏瑞翩;陈战彬;;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与时代价值探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吕明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应从“中国现代史”中分离出来[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边文明;还是要学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N];中国人事报;2003年
2 省委宣传部 韩光;“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视点[N];陕西日报;2001年
3 天明;了解历史 立足国情 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省委党校副教授 田恒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N];福建日报;2008年
5 韩 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与共产党员党的意识新觉醒(下)[N];组织人事报;2006年
6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周振国 郝建国 李社军 朱忠旗;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唯物史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N];广州日报;2006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N];人民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何民捷;唯物史观的历史进程和当代创新[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近科;专家研讨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吕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家统一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4 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江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强;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樊新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现实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立娟;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宁夏大学;2005年
4 蓝颖;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周全;以人为本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赵琦;制度—功利与道义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柏棣;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合作社经济的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庆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毕劲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军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贵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敌军思想政治工作述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65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6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