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读毛崇杰《走出后现代——历史的必然要求》

发布时间:2018-11-29 12:03
【摘要】:正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改写,是对启蒙话语的颠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特里·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认为,"后现代思维方式很有可能正在走向终点"。如他所描述,后现代的某些代表人物,如利奥塔、福柯、德里达等
[Abstract]:As a reflection and rewriting of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is a subversion of enlightening discourse and criticism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erry Eagleton, in after Theory, argues that "postmodern thinking is probably coming to an end." As he described, som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post-modern times, such as Liotta, Foucault, Derrida, etc.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真;;后现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2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价值平面上的语言游戏[J];文学评论;1993年05期

3 刘自匪;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杜少虎;;“祛魅”后的“建设”——中国油画中后现代因素的呈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安隹亚·维森;秦兆凯;;描绘后现代图景(下)[J];美术观察;2008年11期

6 贺奕;不幸的类比:“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国市场[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5期

7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8 晓苞;郭翠筠;;后现代文化与戏剧的选择[J];戏剧文学;1988年08期

9 张雨忻;;后现代影视艺术的美学表现[J];今传媒;2011年02期

10 张桥英;杨劲松;;论后现代文化特征及其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陈春莉;;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白兴易;;论现代家具与后现代家具的风格[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金元浦;;转向: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兼论贝斯特、凯尔纳的《后现代转向》[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孙斌;张艳芬;;无所不在的目光:监视——从福柯的“监视”概念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后现代主义[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方珏;;略论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叶舒宪;后现代主义:重启生存智慧之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小白;“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沪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5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张晓卉;网络诗歌论纲[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10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宋新影;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历史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魏旭\,

本文编号:2364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64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