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Abstract]: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and revival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which is the most dynamic and innovative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has shown a good momentum of interdisciplinary, which is helpful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 or "fragmentation". Scholars have found new innovations from field work, rather than just looking for temples in the village and ignoring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an internal embodiment of pursuing "overall history" to replace "remove political history" and to extend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by "mentioning political history again". Pluralistic opening should be the basic trend of the next step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2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本英;保卫印度:19世纪英国东方外交的全部秘密[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2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许秋起;透析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权力嵌入现象——市场化“质”的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当代财经;2004年06期
5 蒲国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讨论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3期
6 陈新;论历史性与历史叙述者[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7 周兵;心理与心态──论西方心理历史学两大主要流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张广智;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陆寒寅;世界经济结构演进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动态效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蔡鸿生;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潘有度《西洋杂咏》评说[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李鹏程;;“资本”的文化哲学反思[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5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7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8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骆方金;增长与人本:现代桂林城市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述伟;论课予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郝继涛;发展中的贫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4 吴志峰;作为自我认同资源的王小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东昌;论我国转型期的经济伦理问题及其对制度创新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7 米锋;德川时代社会结构及思想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8 郭威;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法治秩序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陈颐;从中世纪商人法到近代民商法典[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10 唐洁;跨越边界——美国明代社会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03期
2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3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4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下)[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5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6 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7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8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9 苏全有,李风华;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反思[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胡英泽;水井碑刻里的近代山西乡村社会[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田;;构建整体社会史的学术使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J];学术月刊;2005年12期
3 何妍;;《国际社会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简介[J];史学集刊;2010年04期
4 常利兵;;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一种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本刊2005年1—4期(总53—56期)总目录[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4期
6 邱志诚;;史学的现代转型:凝眸中国社会史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志毓;;关于社会文化史理论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蔡世华;;西方社会史学术讨论会概述[J];历史教学;1993年01期
9 汪兵;;张静如与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3期
10 申红星;;论社会史在高校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2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前言[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4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程kW;;口述史三题——怎样采集和解读[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郝春文;;新方法 新领域 新手段——近30年来的中国历史学[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杨念群;;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9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靳延史;历史研究不应当碎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 李红岩;日渐升温的区域社会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瓶颈如何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虞和平;再谈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0年
5 苏泽龙 胡英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三个突破[N];山西日报;2005年
6 欧阳恩良;卅载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之缩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池子华 徐国普;通过“小地方”认识“大历史”[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何兹全;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6年
9 俞金尧;社会史的定义和开放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梁晨;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范为;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振宇;近十年来大陆学者对西欧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2012年
2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李晓靖;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5 杨春吉;佩里·安德森的学术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琦;论何兹全的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彪;陈旭麓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爱华;论特纳“新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7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6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