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发布时间:2018-12-11 06:58
【摘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处时代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作出不同评价,它们可被归结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分野。这二者并非相对主义的关系,究竟何者具有合法性,取决于时代的性质和要求。历史与道德双重尺度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最终源自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构成的人类学本体论悖论这一原初基础。前现代社会主道德尺度优先,现代社会主历史尺度优先,马克思意义上的后现代社会则主双重尺度的统一,即二者对立的超越。它逻辑地完成于马克思的哲学建构,历史地完成于人的实践所创造的"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亦即"历史的全部运动"。
[Abstract]:At any time, people can make different assessments of their own times or social changes in history,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evaluation and moral evalu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not relativism. What is legitimacy depends on the nature and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e dual scale of history and morality is rooted in the division of reason and value, and fin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ontological paradox of human body existence and spiritual existence. In the pre-modern society, priority is given to the main moral scale, and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historical scale is given priority. The post-modern society in the sense of Marx is the unity of the dual scale of the subject, that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It is logically completed in Marx's philosophical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ly completed in the practice of man's creation of "all the wealth of the past development", that is, "all the movement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K01;B82-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席温;席文教授的一封来信[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01期

2 B.T.甘任;H.H.佩特连柯;王德芳;;评《青年马克思的伦理学思想》一书[J];哲学译丛;198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章建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广福;;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十五大热点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倪星;;转型期中国的公共领导体制变革与廉政建设[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笑侠;冯建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A];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敬斌;;毕节试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9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体林产权改革绩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允波;;艺术与艺术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2 刘锋;;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不存在二律背反[J];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3 杨普春;;人的视域下的“自在自然”[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18期

4 赵俊霞;孙云霞;周燕;;浅析英语玄学诗的价值——《告别词莫悲伤》赏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2期

5 刘凯;试析评价合理性的意涵[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李振纲;论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袁振辉,辛望旦;超越传统理性概念,构建当代理性形式——理性与非理性关系再认识[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刘凯;评价合理性的意涵[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9 黄力之;《曾在天涯》:在价值悬崖上的挣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魏素琳;中西传统价值观念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治平;;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A];2003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3年

2 黄雪娜;金盛华;;社会变迁感知对农转居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辛自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4项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新[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文超;;畅销书研究:基于社会心态研究取向的探讨[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黄好;罗禹;李红;;道德判断的理论观点及其脑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学广;;后现代宗教:走向理性与信仰的相对和解(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苗幽燕;;俄罗斯社会变迁与俄语语义新词[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苏谦;辛自强;;1989-2005年中学生抑郁的横断历史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南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N];光明日报;2000年

2 宋臻;以前瞻性理论视野把握社会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记者 塔娜;当代中国村落研究的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之恺;“党的经济思想与社会变迁”研究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1年

5 沈杰;社会变迁下不容忽视的心理震荡[N];中国社会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桂青;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法制[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社会学所 沈杰;心理问题与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褚艳;我省领导干部聆听“水的故事”[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微;西部开发及其经济社会变迁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李平亮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变局”与近代南昌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书翠;“李约瑟难题”的哲学—文化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徐亮;论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7 沈克;理性的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9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唐震;理性视域的西方战略管理思想批判[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6年

2 付强;建国后郑州市城市集合住宅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王舒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究[D];北京大学;2005年

4 周凤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董晓泽;女性管理者对创新型管理团队建设的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7 孙少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治国;少林拳进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李伟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邓玲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72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2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7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