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成就及历史教育思想探析
[Abstract]:Jian Bozan is an outstanding Marxist historian and educator in China. He has also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istory education, including: clarifying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in content and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hought of "three bases" in history teaching,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 style of writing and study that advocate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Jian Bozan's thought of history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gradu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still enlightening for our study and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of it.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英;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武少民;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回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学典陈峰;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J];东岳论丛;2002年02期
4 戴鞍钢;坎坷前行——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的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贾振勇;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4年02期
6 吴怀祺;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侯且岸;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个案看全民族的思想启蒙[J];教学与研究;2005年08期
8 曹守亮;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思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9期
9 曹守亮;翦伯赞的历史教学论[J];历史教学;2004年08期
10 王东,王兴斌;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美丽;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俊;荀子的礼学思想[D];西北大学;2006年
7 徐文杰;早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石增银;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发栋;延安时期革命史叙事范式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作为史学双翼的史料与理论——重读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3 周书灿;;试论郭沫若对民族学材料的运用——兼及其与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分野[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4 刘开军;;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6 陈其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学术成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乔治忠;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刘后滨;;《中国史纲要》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4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起东;关于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N];北京日报;2010年
2 田居俭;翦伯赞的文笔[N];光明日报;2005年
3 李红岩;翦伯赞的批评:“玄学化”与形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张传玺;翦伯赞对中国新史学的贡献(节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张传玺 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与新中国历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朱佩娴;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家洲;回眸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古史分期”大讨论[N];北京日报;2004年
8 周一良 苏双碧;新中国史学研究回顾[N];光明日报;2001年
9 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曹守亮;谈谈现代史、当代史和国史的分期问题[N];北京日报;2009年
10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齐佳璐;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4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5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6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7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9 刘敏;论翦伯赞的史料学思想[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单凤娟;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72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