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胡瑗《春秋》佚说以及与孙复之异同

发布时间:2018-12-13 04:04
【摘要】:胡瑗著述有名"春秋论"者,向未见近世论者称说。杜谔《春秋会义》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条、"胡氏论曰"四条,皆系胡瑗《春秋论》佚说。此外,《黄氏日抄》、《春秋阙疑》、《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说,综辑凡得八十二条。胡瑗佚说中有一些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不仅旨意相同、而且连文辞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如出一人之手,这与胡、孙二人早期同学十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胡、孙二人都受到啖赵学派"舍传求经"新学风的深刻影响。在具体经说上,胡、孙二人也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不过,在褒贬问题上胡瑗远较孙复平允实在,没有孙复那样强烈的有贬无褒的倾向。
[Abstract]:Hu Yuan wrote the famous "Spring and Autumn Theory", to not see the modern theorists said. There are 22 "Hu's said" and four "Hu's Theory" cited by Du'ding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ll of which are based on Hu Yuan's theory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addition, Huang's Day copy, Chun Qiu que doubt, Spring and Autumn Hu Biography appendix compilation, and other books also contain a lot of Hu Yi said,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82. Some of Hu's stories are not only the same as the will of Sun Fu, but also even the same words, such as the hand of one person,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ten years' experience of Hu and Sun's early classmates. Hu and Sun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ew style of study of Zhao School. In the specific saying, Hu, Sun Erren also has a wide range of consistency. However, on the issue of praise and disparaging, Hu is far more than Sun Fu Pingyun reality, not as strong as Sun Fu,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mean no praise.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0431111)
【分类号】:K092;G2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周兴涛;;宋代武学的教学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昭君;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0年01期

2 晁天义;《春秋》为史学著作说质疑——兼论杜预的“经承旧史”说及其影响[J];人文杂志;2002年06期

3 杨普罗,王三北;《春秋》何以始自隐公新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彭学绍;论《春秋》三讳[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5 晁岳佩;《春秋》说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1期

6 子朗;“不见经传”的出处及原义[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7 金克木;文体四边形[J];读书;1994年07期

8 任怀国;孔子与中国传统史学[J];齐鲁学刊;1997年04期

9 陈国灿;《春秋》、《史记》比较论──兼谈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前期的两种形态[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1期

10 肖锋;;从“春秋书法”到“春秋笔法”名称之考察[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仲舒;;庙殿火灾对[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2 刘大治;;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对汉代政权统一的影响[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黄志祥;;从《朱子语类》看朱熹治《春秋》之要领[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5 董仲舒;;玉杯[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董仲舒;;乞上使关中民种麦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陈其芳;;李侗与《延平答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司马迁;;史记·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 张树俊;弘扬胡瑗的四种精神[N];泰州日报;2009年

2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晋新;《春秋》的现代诠释[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陈香;应该进一步发掘《春秋》经学文化的深厚内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许继发;俊彦荟萃“《春秋》会”[N];潮州日报;2010年

5 特约撰稿人 银笙;子长胡氏:千古同风流[N];陕西日报;2009年

6 赵晓耕;《春秋》与“春秋决狱”[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陈其泰;《春秋》与史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8 徐振贵;研究《春秋》学的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拓晓堂 傅 敏;破解700年的谜局[N];中国商报;2005年

10 邱德亮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孙光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培养中医领军人才[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熊焰;于鬯《春秋》四P场缎穵夾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洪霞;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江武;胡安国《春秋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赵瑞广;庆历之际的文化转型:宋学的历史生成[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琛;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金书芹;论《i柫捍范浴洞呵铩反视镆庖宓乃到鈁D];兰州大学;2010年

3 文越;胡瑗的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曲辉;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淑华;陆淳《春秋》三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丁丽萍;胡瑗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琳;两汉《春秋》z@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贾荣敏;《春秋公羊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新;《春秋》礼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耀林;《i柫捍贩赌⒀芯縖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5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5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