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史学的演变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regional historiograph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ethnic historiogra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embryonic period of ethnic historiography, the period of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 historiography characterized by nationalist historiography and its establishment in Europe. National historiography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mainstream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iography. The nature, form and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historiography are different in each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graphy is always consistent.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晴佳;论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缺失(上)——从全球比较史学的角度考察[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2 许斌;;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看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J];历史教学;2006年04期
3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何兆武;近十五年西方历史学的新发展[J];文史哲;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6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林燕;张群;;权术、美德与命运:马基雅维里的三重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易兰;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梅向东;发展论的文学史观梳理与质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徐希军;;“中国现代史”研究型教学的开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小聪;文明超;;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工具理性思维——兼谈价值理性思维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性[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4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卞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科学史再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杨坚;胡文亮;刘旭华;;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实践与体会[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金朋;伯里克利外交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8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秀玉;陈翰笙与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大论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U,
本文编号:238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8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