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期的传统派史家——张尔田史学思想简论

发布时间:2018-12-14 17:04
【摘要】:张尔田是清末民初的重要史学家。在中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向之时,他以继承和发扬"浙东史学"为己任,在史学宗旨和史学方法等方面,注重对中国传统史学精神和方法的阐发;同时,他针对近代"新史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新考据学派"的疑古倾向和考据倾向展开批评。张尔田的史学思想,代表了部分近代中国"传统派"史家的史学思想,值得中国史学史研究者重视。
[Abstract]:Zhang Ertian was an important historian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e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to modern historiography, he took "Eastern Zhejiang historiography" as his own responsibility and paid attention to expounding the spirit and metho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purposes and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he criticizes the trend of suspicion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textual research tendency of the "New textual School", which is in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in modern "New historiography". Zhang Ertian's historiography thought, which represents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 of some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ol" historians, deserves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民国时期“清遗民”文化活动研究》资助,编号:09YJC770056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克兰;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J];历史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淮;原经: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陈徽;戴震与江永关系的再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王艳秋;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达敏;;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蔡锦芳;戴震“求十分之见”的治学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改芳;戴震“以诗证诗”的“诗经学”研究[J];沧桑;2005年Z1期

7 孙春青;论章学诚以“文”济史的治学之道[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罗炳良;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夏德靠;;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艳秋;论戴震哲学中道德的知识化倾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大兴;;标举苏、辛——龙榆生的词学主张[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程嫩生;戴震诗经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柳向春;陈奂交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海滨;焦z延胪砻骰嵬ㄋ汲盵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朝谦;中国古代的技术与诗[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8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学满;从考据学到新义理学[D];湘潭大学;2002年

4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王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会凯;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对中国家族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薛青涛;孤吟山鬼语愁心 频折幽芳怨摇落[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玲;论戴震的自由精神及其意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卓汴丽;戴东原新理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J];历史研究;2005年06期

2 张克兰;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满凤;;张尔田对“新史学”的批评[J];黑龙江史志;2010年15期

2 张笑川;;经史与政教——从《史微》看张尔田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解读[J];史林;2006年06期

3 张笑川;;传承与衍变——《史微》与《文史通义》之比较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京华;;《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7期

5 陶德民;杨际开;;内藤湖南进步史观的形成——对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共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彭春凌;;“历史研究法”与1920年代的梁启超[J];云梦学刊;2008年05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罗志田(历史学教授);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N];南方周末;2009年

3 李思清;《清史稿》稿本中的柯劭_奘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满凤;张尔田史学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78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78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