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史学近代化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n historical content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modernization of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historiography.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emergence and occurrence of new historiography. In a certain sense, it is impossible to produce modern new historiography without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promoted the renewal of historiography theory, and became the position of academic contention, argument and confront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modern historiography discipline came into being, trained and cultivated the new historiography talents, produced the influential historiography master, and formed the historiography schools and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s of different academic purport. Moder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a new subject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nation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rejuvenating the national cause,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nationa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汉全;;高一涵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努力方向[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3 朱人求;;李大钊的儒家文化情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齐卫平;;理论功能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先俊;;论“五四”后的社会改造思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段金萍;;皖江地区知识分子转型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胡冬林;;被动适应与主动追求——论“五四”前后译者对诗学的态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颜丹;;略论李大钊的新闻编辑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维东;;遗忘的“辛亥”与缺失的“现代”——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勇;;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京派与海派[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杨慧清;;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赶超意识[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5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谈新敏;;中原传统文化与公民意识[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7 孙凤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论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7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研究(1927.7-1937.7)[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苗;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孝武;《安徽白话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涵;留法勤工俭学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超;日本学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思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祺;;近代报刊与史学近代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钟放;国际问题研究之我见——写给“三个”四十周年[J];云梦学刊;2004年03期
3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简介[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瞿林东;;史学遗产与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J];中国史研究;2009年04期
5 王乃耀;恩格斯与西方史学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05期
6 周文玖;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史研究——以在中山大学的教研活动为中心[J];齐鲁学刊;2005年01期
7 雷戈;对世纪末史学反思的再反思(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吴怀祺;新世纪史学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易木;走向深入的史学理论研究——第1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10 刘开军;;李则纲的史学理论成就[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萍;王晓宇;;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与历史学研究范式关系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宋蜀华;;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必须和历史学紧密结合[A];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3 王珂;;河北省历史学学会第三届年会简介[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4 ;河北省历史学学会章程[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5 葛涛诸;晓琦;;辛亥革命与东南社会——市社联、市历史学会等召开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姚兆余;;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研究的跨学科对话——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史力;;唐山市历史学会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报告会[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8 孙力楠;;边疆考古与历史学、民族学的关系——以东北考古为例[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10 ;邢台市历史学学会成立[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可;历史学的客观性:梦想和现实[N];东方早报;2009年
2 张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的学科设置调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刘志琴;建立富有中国气派的历史学[N];光明日报;2003年
4 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能用“善”和“恶”来划分历史学吗[N];北京日报;2001年
5 龚咏梅;没有衰落,,还很繁荣[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何清平;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王友明:重庆实践源于对党的传统历史经验的综合运用[N];重庆日报;2011年
7 廖晓晴;省历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清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N];辽宁日报;2006年
8 ;本届学术研讨会盛况空前[N];阿克苏日报;2008年
9 记者;市历史学会举行换届选举[N];闽南日报;2007年
10 顾杭;布罗代尔心目中的历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桂林;回鹘摩尼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7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洪勇明;回纥汗国古突厥文碑铭语言和历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丽珍;关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研究的史学理论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秋s
本文编号:244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4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