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史学理论著述管窥
[Abstract]:Li Dazhao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theory. His writing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y of Historical thoughts" and "on the essentials of historiograph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makes a new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manuscript of Li Dazhao's historical theory and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internal logic and Chinese context of Li Dazhao's historic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all kinds of Li Dazhao anthologies in the present issue have omitted the article Marx's View on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is not convenient for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Li Dazhao's historical theory because his income according to a single article is also disorderly. Li Dazhao'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historical theory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Liang Qichao's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u Shi's method of study, which belongs to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theory which was weak at that tim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世儒;李大钊同志受聘教授及所开课程考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2 邹兆辰;如何看待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3 邹兆辰;李大钊与西方历史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4 侯且岸;李大钊历史思想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5 吴汉全;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J];史学史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明琨;;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姚宏志;苏海舟;;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及其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遭遇与在中国的勃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龙田;;“五四”运动前后的沈尹默[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秦开凤;;论黄帝祭祀的政治文化功能——以现存公祭黄帝陵之祭文为分析基础[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阈中的抗日战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侯艳兴;;隔离与潜规则:民国时期女性自杀与社会性别建构[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周毅;;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方法论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红;杜严勇;;科学史与历史学:对话及其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蔡志栋;;试论非宗教运动的思想史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吕奇志;;两位革命伟人的深挚情谊——孙中山与李大钊交往与合作的一段佳话[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胡伟希;;中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之比较——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为个案的心理类型学分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邱志红;;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9 赵庆云;;论早期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阳;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欢;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阶级阶层理论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钱敏;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J];史学史研究;1982年03期
2 何平;试论孔多塞的社会历史观[J];史学史研究;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其林,钟声;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2 邰凤琳;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北京党史;1999年06期
3 李小树;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4 李勇;李大钊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传播[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J];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06期
6 韩翼;;李大钊与历史科学[J];齐鲁学刊;1987年01期
7 冉桂琼;试论李大钊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06期
8 吴汉全;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10 木东;;播撒“红花种子”的先驱[J];北京支部生活;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超然;;李大钊与北京大学[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孙希磊;;李大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吸收与批判[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侯且岸;;李大钊民彝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4 张大民;;李大钊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赵万钧;;浅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李权兴;吴焕发;;李大钊伦理思想泛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7 张兰馨;;李大钊革命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郑志廷;王甲成;;浅论李大钊对农民问题探索的杰出贡献[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张旭东;;李大钊同志和东北地区党的早期活动[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童世骏;;李大钊思想中的“民主”观念[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大钊[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赵荣君;弘扬李大钊精神 践行科学发展观[N];天津日报;2009年
3 韩一德;传记须以历史为根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秦杰;《少年中国》与李大钊[N];中国商报;2004年
5 记者 白云水;“万侨助万村活动”走进李大钊故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冯铁金 丰南区委党校原副校长;《中国共产党宣言》应出自李大钊手笔[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健 洪明;弘扬革命先辈崇高精神 推动天津又好又快发展[N];天津政法报;2009年
8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朱文通;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1年
9 欧阳逸冰;“寻找”的意味[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李大钊纪念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亚军;历史理论的“问题结构”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建[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小平;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侯建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吕和应;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7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王炳林;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10 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尚元;李大钊文化思想述论[D];安徽大学;2002年
2 郭国祥;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青红;李大钊人权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功胜;“青春” 的马克思主义[D];安徽大学;2005年
5 杜毅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长安大学;2007年
6 王占华;论李大钊的革命人生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颜丹;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红梅;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D];河北大学;2005年
9 高锡文;论李大钊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启花;李大钊图书馆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1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4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