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Abstract]:This year, the whole party,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ushered in the 90th birthda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Li Dazhao and other pioneers wrote a batch of Hongwen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has also experienced 90 years. Her growth,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au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ver the past 90 years, generations of Marxist scholars have always taken "the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 as their academic character, which they aspire to pursue.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guide to abiding by the study, an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traditio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of the method of governing history, It pushed the so-called developed Chinese history 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strongly promot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In the first 17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Marxism in China had undergone a severe test. However, a group of loyal and honest Marxist scholars bravely stood up to resist the bad style of dogmatism. It defended the dignity and science of histo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vast number of historians have broken down the spiritual shackles, broke through the forbidden area, ventured to innovate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ushered in a good situation of full bloom in the academic garden. In the past 90 year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especially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ory, have played a guiding role in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occasion of the nine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um up the creation, method, road, value and so on of the theory of the past, which is necessary f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ad we have gone throug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magazine specially invited Professor Li Genpan and other scholars to write "thinking on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Research-Reading Mao Zedong's Note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Law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Marxist historian Fan Wenlan's style of theoretical creation", "opening and absorbing: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and "on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e five Golden Flowers", and so on. Put forward in-depth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ideas,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根蟠;;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学习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2 张越;;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3 李仲立;刘治立;;论史学价值的实现[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5 曹守亮;;1949-1966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史学遗产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理论创造的风格[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7 宋月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国史研究的初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4期
8 刘光明;;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9 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10 张雷;;历史知识社会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兰台世界;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岩;;弘扬西柏坡精神 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2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5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9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赵利栋;;略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2 廉敏;唯物史观的继往开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罗炳良;发展唯物史观 繁荣历史科学[N];人民日报;2002年
4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旭鹏 张文涛;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阐述唯物史观在社会革命和史学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9 张雷 商丘师范学院;史学大众化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廉敏 杨艳秋;在中外史学的互动中发展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5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7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2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3 彭欣;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D];广西大学;2007年
4 阳太连;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发展思想探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王培;文化公共性理念研究及其实践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7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熊振均;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及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李培锋;马克思跨越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4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44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