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尹达先生的治学之路与多方面学术贡献

发布时间:2019-03-27 07:33
【摘要】:尹达深受梁思永、郭沫若二人影响,走出一条"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治学之路。突破安特生的错误体系,建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科学体系,是尹达致力一生的重要学术贡献,《新石器时代》是其代表。把新石器时代研究推进为系统的中国原始社会研究,是尹达的又一重要学术贡献,《中国原始社会》是其代表。为探索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演变规律,尹达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中国史学发展史》是其代表。分看三本代表作,分别代表尹达在三个方面的学术成就与贡献;纵观三本代表作,清晰地展示出尹达"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历史足迹和治学道路。
[Abstract]:Influenced by Liang Siyong and Guo Moruo, Yin da took a road to study from archaeology to historiography. Breaking through Anterson's wrong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science system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contribution of Yin Da's life, and the Neolithic Age is its representative. It is another important academic contribution of Yin Da to push forward the study of Neolithic Age into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primitive societ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primitive Society of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asic clues and evolution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Yin Da made an innovative attempt,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works represent Yin Da'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in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and the historical footprints and academic approaches of Yin Da's "from Archaeology to historiography" are clearly demonstrated by looking at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work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尹达;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几点体会——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母校河南师大的谈话[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2 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萍;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两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2 李少兵;索秀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史[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3 殷志强;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1988年01期

4 李容全,张居中;论地学与考古学的相互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5 顾晓玲;刘海燕;;尹达的学术成就[J];才智;2011年11期

6 格勒;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7 李军生;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贡献[J];池州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8 谢保成;;尹达先生之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周大鸣;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10 杨利;;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国古代史研究[J];传承;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邦本;;炎帝、姜炎文化略论[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马兴;尧舜时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8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海涛;尧舜禹权力继承问题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绪刚;莒县审美文化形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美丽;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璞;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卢琼;论李达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祺;新世纪史学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廉敏;2003、2004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11期

3 李必胜;;断代史学史研究的新收获——《宋代史学思想史》评介[J];安徽史学;1993年03期

4 周文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学史研究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钟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系列”丛书受到学术界好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汪受宽;屈直敏;;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钱茂伟;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J];史学月刊;1999年06期

8 张广智;;中外史学交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江海学刊;2008年05期

9 瞿林东;;史学遗产与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J];中国史研究;2009年04期

10 王煦华;;读者来函[J];史学史研究;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考古学与公众知识的契合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黄裕生;考古学:一种实证方式的追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马宝珠;史学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4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5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6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7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谢保成;从考古到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贾鹏;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丛晓立;吴泽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窦禄军;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界的史料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邓益萍;刘节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7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47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