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趋向
[Abstrac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典;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2 程光泉;后现代性与历史学的焦虑[J];东岳论丛;2004年02期
3 张仲民;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认知[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4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李丽君;历史编撰学与后现代主义[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5 高王凌;;《国家的视角》的内层含义[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石鹏飞;读顾准[J];读书;1995年09期
7 魏红珊;后殖民批评与五四话语转型——以郭沫若为例[J];郭沫若学刊;2001年01期
8 杨共乐;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6期
9 凯斯·文沙特尔,李凌翔;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后现代转向批判[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10 王海涛;历史学: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仲伟民;后现代史学: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N];光明日报;2005年
2 罗志田(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思想史还是学术史[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N];文汇报;2005年
4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姝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新“左”派全球化理论的关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6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46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