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遗产
[Abstract]:Conscientiously summing up what kind of ideological heritag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has provided us in the past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to reflect on the pas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s all the rage, which provided us with extremely valu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the works written by Li Dazhao and other pioneer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academic character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 Then, Guo Moruo is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which shows an example of a way to study ancient hist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through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progressive scholars refuted the wrong views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nature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as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while Qin Dynasty to the Opium War was a feudal society. These correct conclusions greatly inspired people's fighting spirit and promoted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cause. At the tim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represented by Jian Bozan, Hou Wailu and Fan Wenlan,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al principle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ese history"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he engaged in theoretical creation and writing a number of works, so that the Chines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 and science, was strengthened and develop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在纪念范文澜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2 刘大年;光大范文澜的科学业绩[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3 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4 白寿彝;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J];史学史研究;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3 吴汉全;;陈独秀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岚;;略论唯意志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和文化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谢忠强;刘转玲;;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述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李金龙;;话语转型与主体性的缺失[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9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聂玉宽;正确认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2 周成平;;“甲辰之役”百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3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宗教观及其现实意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4 马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基础[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5 陈增辉;;李大钊的孔子观——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朱联璧;;论博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葛培林;;天津与辛亥革命活动述论[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佑新;;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9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金度经;知识的条件:人口控制论如何获得权威[D];复旦大学;2011年
5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赵欢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张镇镇;公民精神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D];上海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世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田小波;五四时期研究系社会改造思想述论[D];湖南大学;2009年
4 马沙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森林;论198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话语[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孟孟;历史教科书语言表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艺萍;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谷溪;“五四时期青年观”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尚贺兵;知识界的苏俄观(1917-1926)[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家辉;卡莱尔英雄史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洪认清;李达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1年02期
2 马克单;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3 林甘泉;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其林,钟声;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2 贾海宁,李庆华;试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贡献[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4 石川祯浩 ,王捷;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与茅原华山、陈溥贤[J];文史哲;1993年05期
5 李勇;李大钊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传播[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武军;李大钊的疑古与释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邰凤琳;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北京党史;1999年06期
8 李小树;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9 刘民山;;《言治》杂志与《言治》季刊[J];历史教学;1986年05期
10 舒芜;;让时代来解释人物——一本知人论世之书[J];读书;199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夏晓明;;试论李大钊的史学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张文生;;史学与人生——史学功用别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丁守和;;关于现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问题[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5 孙淼;;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刘俐娜;;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性及其局限[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于作敏;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图书馆[N];光明日报;2005年
2 侯且岸;关于“以德治国”的断想[N];光明日报;2001年
3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倩 宋云河 孟少华;透过迷雾是霞光[N];吉林日报;2002年
6 王子今;史学革新与个性解放[N];学习时报;2001年
7 张宝明;《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民主、科学精神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英姿;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霞;《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卢琼;论李达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06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0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