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路径——由近年来的傅斯年研究看人物研究的新视野
[Abstract]:The study of character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field of historiograph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nge of historiography trend, some new orientations have emerged i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 Sinian'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 but changes to the history connected with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to look at one thing and the other, to know people about the world. In this way, the characters are no longer the object of study, but become a kind of research path, which can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characters infinitely and reproduce the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historical scene, so that the historical figures can be "resurrected"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分类号】:K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晴佳;;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他——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J];学术研究;2005年11期
2 翁有为;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之比较[J];文史哲;2005年03期
3 潘光哲;傅斯年与吴晗[J];文史哲;2005年03期
4 张太原;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媛媛;;兼收并蓄”下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志坚;;科学史学与道德史学的论争:以傅斯年与南高学者柳诒征的讨论为例[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闫志;;金石学在现代中国考古学中的表达[J];华夏考古;2005年04期
3 桑兵;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4 郑家建;吴金喜;;论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的陈寅恪[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5 木仕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纳西文化研究的述评[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宫宏宇;王光祈与德国汉学界[J];中国音乐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福惠;许小青;;对近二十年民国学术史研究的回顾[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2 王川;;东西方汉学的一对巨擘——陈寅恪与伯希和学术交往述论[A];“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D];四川大学;2005年
2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3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石增银;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军;《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与抗战时期学人时评[D];安徽大学;2006年
3 杨瑞;通向学术之路:蔡元培与北大法科的学术化进程(1916-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4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于立勇;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D];山东大学;2007年
6 黎德亮;姚名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亚孟;胡适编辑思想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3 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4 张太原;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5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6 于沛 ,王子今 ,张国刚 ,杨念群 ,杨奎松 ,沈志华 ,罗志田 ,茅海建 ,赵世瑜 ,徐蓝 ,桑兵 ,阎步克 ,彭小瑜 ,葛兆光 ,虞和平;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7 卢毅;《国故》与《新潮》之争述评——兼论五四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J];人文杂志;2004年01期
8 罗志田;难以区分的新旧:民初国学派别的异与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郑吉雄;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J];文史哲;2000年02期
10 潘光哲;傅斯年与吴晗[J];文史哲;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红;;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吴忠良;;民国史学中的“南”“北”之争——以南高史地学派与傅斯年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敬告作者和读者[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4 胥思省;;乾嘉考据学成因综述[J];中外企业家;2011年1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几点思考[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8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10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炎;美国亚洲研究鲜为人知的学术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李帆;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N];光明日报;2002年
3 齐文;梦回旧学求真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李学勤;学术史与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李扬眉;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傅斯年[N];光明日报;2007年
6 罗志田(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思想史还是学术史[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杜娟;用多面“镜子”看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10 罗炳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益国;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8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朱靖伟;近代学者眼中的乾嘉学派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6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姚再儒;朱彬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考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旭晟;杭世骏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6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0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