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史通义》中“道”的概念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Zhang Xuecheng, the Japanese scholars first developed their end.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Zhang Xuecheng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still does not seem to be fully carried out.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Zhang's idea,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unique concept he uses. The concept of``Taoism'' in the original Taoism>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way Zhang Xuecheng's histor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Taoism'' used by the CHANG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国保;;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汤文博;;试析章学诚的性情观[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齐芳芳;;老子的自然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吴国庆;;乾嘉“汉学”范畴演变的多维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5 汪春泓;;关于《史记·五宗世家》之“河间献王”事迹疏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长春;;“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朱熹教育思想新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7 王志刚;;历史编纂的文史相生之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汤奇云;;走人学之路,达文学之理——“文学是人学”思想探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周建刚;;章学诚的语言哲学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自刻本[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玉才;;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顾晓伟;;章实斋的“家学”辨析——比较历史哲学的视域[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3 张涛;;由经入史之一例——经世思潮影响下的《五礼通考》接受史[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4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5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强;老子与先秦思想[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爽;论庄子处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红利;黄仲则恋情诗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朱栋;《说文》古文与对应小篆字形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金燕;《庄子》悖论中的美学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志鹏;幻灭、沉思与超越[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才荣;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钱宁罗;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D];扬州大学;2010年
9 阳春林;乾嘉汉学对清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顾晓伟;章学诚的知识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立军,肖凤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微[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叶艳辉;;浅析“六经皆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2期
3 罗立军;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探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蔡志栋;;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章学诚得道方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李昭恂;章学诚在方志学上的贡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1期
6 周振甫;;谈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文论[J];新闻战线;1987年01期
7 许凌云;王朝彬;;《文史通义》的著述宗旨[J];史学史研究;1990年04期
8 赵淡元;;略论章学诚对目录学的贡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9 仓修良;章学诚的"成一家之言"[J];史学史研究;1994年02期
10 暴鸿昌;章学诚与乾嘉考据学派[J];北方论丛;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章实斋的“家学”辨析——比较历史哲学的视域[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2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王璐;;试从现实性原则的两个向度理解邓小平的历史哲学思想[A];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刘洁民;;数学史研究生应该学一点历史哲学(摘要)[A];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9 潘富恩;;论吕东莱历史哲学的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颜岩;;走出历史哲学的幻象——赫勒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杰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历史哲学的认识论特点、价值和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吉林师范大学 金寿铁;历史哲学更关注未来的历史[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章学诚的“持世救偏”思想[N];光明日报;2004年
4 董恩林;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N];光明日报;2004年
5 应志良;车尘马足间成就的史学家章学诚[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张曙光 董立河;一扇观察理解历史的窗口[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黄志远;怀特海历史哲学刍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朱慧松;求学应城的章学诚[N];湖北日报;2005年
9 高瑞泉;在“道问学”中“尊德性”[N];文汇报;2006年
10 刘薇 徐风;史观三调[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陈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王平;目的论视域下的康德历史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4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5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6 严金东;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英杰;老子生存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但昭明;机体生成之道[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志扬;传统传记理论的终结:章学诚传记理论纲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潘亿生;哲学与历史的和解[D];云南大学;2010年
4 王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邓伟龙;章学诚文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方红姣;王船山的历史哲学[D];湘潭大学;2002年
7 杨才荣;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凯;孟子的诠释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5年
9 秦晓慧;试论《庄子》言与道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23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2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