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钱穆与陈寅恪的交谊与学术

发布时间:2019-08-16 10:22
【摘要】:正钱穆与陈寅恪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史学巨擘,二人的治学路径和研究方法并不相同,交往也并非太深、太密,然而他们都极为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都重视对民族的文化作"同情之理解",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留下各自的印迹。一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13岁时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扶桑,游学日本。以后又负笈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陈寅恪出身书香世家,自幼接受传统学术的熏陶,旧学功底厚实,又长期游学域外,对西方学术广泛涉猎,通晓十余国语言,学问广
[Abstract]:Zhengqian Mu and Chen Yinque are both Chinese academic mas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historiography giants have different academic path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ir exchanges are not too deep and too close. However, they are extremel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ympathy"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leave their own imprint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Chen Yinque (1890 / 1969), a native of Xiushui, Jiangxi Province. At the age of 13, he traveled to Japan with his brother Chen Hengque. Later, he went to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in Germany,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in Switzerland,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in France and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en Yinque came from a family of books and incense, accepted the e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from an early age, had a strong background in old learning, and traveled outside the realm for a long time. He was widely involved in western learning, knew more than ten languages, and learned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态”(A.15—A011—09—001)的资助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薇;付丽芬;刘桂荣;;梁漱溟钱穆文化哲学比较管窥[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2 一言;;钱穆讲学在云南[J];云南档案;2007年02期

3 王青;王京华;;双重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精神——论钱穆的文学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王晓毅;;国学大师的纪念碑——读《钱穆评传》[J];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03期

5 吴昊;;钱穆 为中国文化争尊严[J];东方养生;2011年03期

6 ;钱穆 永存“温情与敬意”[J];今日教育;2009年10期

7 郑大华;;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及评价[J];齐鲁学刊;2006年02期

8 赖功欧;;钱穆论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5年04期

9 王晓清;;心犹余憾洗铅华[J];博览群书;1999年06期

10 康志杰;;钱穆文化观之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李德仁;;众说西南联大新儒家[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鉴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冯友兰三四十年代哲学的一点分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6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范鹏;成兆文;;冯友兰教育哲学发微[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伍世良;;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宗昱;;中国文化改造面临的任务[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香港中厦建筑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大厦艺术文化有限公司[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念祺;万古江河万古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董保纲;历史如此让人惦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杨耕身;西南联大为何仍然值得纪念[N];东方早报;2007年

4 达洋;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N];江淮时报;2006年

5 张建新邋薛飞;重走西南联大路:“80后”景仰之旅[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沈克琦;谈谈西南联大(下)[N];学习时报;2005年

7 李玉俊;刚毅坚卓[N];云南日报;2006年

8 李玉俊;解读西南联大校训[N];云南政协报;2006年

9 丰捷;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国学大师钱穆[N];四川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4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文丽;钱穆历史教育思想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Z腪,

本文编号:2527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27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