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接受”与“拒斥”之间——西方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的回应趋向

发布时间:2019-08-28 18:48
【摘要】: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具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恰恰是当代西方学术界无法回避的思想前提。正如英国史学理论家凯斯·詹金斯曾断言的那样:"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普遍的后现代状态之中","后现代性不是我们可以选择赞同或反对的意识形态与立场,它恰恰概括的是我们所生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项目批准号:09YJA770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京力;;对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基础的挑战——试析凯斯·詹京斯之《历史的再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玉辉;;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周巍;;“文学作品”的利用与新文化史研究——以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张仲民;;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邓金明;;“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文学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周秋良;胡鸿保;;历史人类学:史学还是人类学[J];求索;2010年02期

7 梁景和;黄巍;;西方新文化史述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宗灵;;重读近代中国:身体史的另类视角——评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年》[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1期

9 杜丽红;;西方身体史研究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10 蔡树才;;历史的开显与阐释[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长莉;;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社会文化史”回顾与展望[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3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5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傅琼;19世纪西方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吴琛瑜;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武翠红;传统与变革:英国教育史学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冀强;赛里斯:一个称谓的文化史[D];南京大学;2011年

3 周游;国难与国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楠;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夏小娜;在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戴维斯妇女史研究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张茜;皮埃尔·布尔迪厄对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7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树才;理性·幸福·进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时英;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晴佳;;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坚平;;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卫;困惑:后现代主义理论[J];当代电影;1988年02期

3 王春平;;颠覆与背离 反观与审视——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意蕴探究(上)[J];艺海;2009年08期

4 李楠;;一部后现代小说的碎片性——解读《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林庆新;;从后现代历史小说的指涉问题看有关欧美文论[J];欧美文学论丛;2004年00期

6 文心;;后现代主义设计师 迈克尔·格雷夫斯[J];北京纪事;2001年22期

7 汝成 ,玉波 ,于海;“后现代进程中的美国文学”专题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4期

8 张改亮;;网络文学:沿着后现代主义道路前进——网络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研究(上)[J];山花;2010年24期

9 苗春凤;杨正德;;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10 林赛水(Lindsay Waters);中国与美国的内边疆[J];读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险峰;;试论岭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姜博;;后现代意识形态下遗失的美国梦——浅析琼·狄第恩的《向伯利恒跋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雷梦水;;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5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8 李晓南;;后现代人学话语与后现代文明模式[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汪舒明;;历史学家视角里“9·11”后的世界——市世界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黄凯锋;;历史评价与历史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拓;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美术的影响[N];文艺报;2002年

2 孙立新 于晓华;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唐学鹏;一个历史学家的遗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仲伟民;历史学家的良知与责任[N];光明日报;2004年

5 鲁稚;历史学家越来越像侦探[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王庆云;章韫胎 生物学家 历史学家和诗人[N];江淮时报;2006年

7 余彬;总统的历史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每文;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俄罗斯[N];学习时报;2006年

9 ;流动大学的跨国史[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廖奔;历史学家对待“戏说”一法[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为;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4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吕和应;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金华;走向主体间性的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胡亚军;历史理论的“问题结构”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重建[D];南开大学;2009年

8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9 刘雄伟;历史的客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陈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出路[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贺;“理论仍在途中”[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敏霞;《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萍华;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汪大贺;共鸣与歧异[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润平;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的不确定性和内在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蒋彦书;网络PS图片恶搞的视觉文化考量[D];西北大学;2009年

8 卢健;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秀清;憧憬中美文化融合,,塑造华裔女性新形象[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王文渊;论西方文艺思想对郑敏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0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30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