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白寿彝先生的史家风范——读瞿林东著《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

发布时间:2019-09-28 20:57
【摘要】:正适值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瞿林东教授所著《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一书的面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下引此书仅于文中注明页码),自是对这位本校杰出前辈的最好缅怀。此书是作者选录数十年来学习、体味老师白寿彝先生(1909—2000)道德文章之心得体会的结集,依主题编次为通识和器局、治学道路和学术风格、关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民族史思想、论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读书.学风.文风、附录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寿彝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J];史学史研究;1999年02期

2 白寿彝;要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概论》讲习班结业时的讲话[J];史学史研究;198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康;;浅论《禹贡》及其学术价值——兼谈《禹贡》的研究沿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杨俊光;;浅论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史学思想之异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粟品孝;;宋代三苏的史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粟品孝;;宋代三苏的史论[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6 张广智;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许殿才;研究史学遗产 建设新的史学——读《史学遗产六讲》[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07期

8 刘治立;;魏晋南北朝史注的文献价值[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孟德楷;于瑞桓;;简论实学思潮对明清野史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2年12期

10 周少川;陈祺;;百年古籍整理事业与古文献学的历史性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咸晓婷;中唐儒学变革与古文运动嬗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8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维新;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俊青;宋代史钞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赵庆然;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建;王国维经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李爱英;孙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苏侠;《钦定新疆识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林东;;通识和器局——纪念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J];史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2 ;史学史研究1981年总目[J];史学史研究;1981年04期

3 ;编者的话[J];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4 ;《史学史研究》1987年总目[J];史学史研究;1987年04期

5 阎静;;平实中蕴含的深刻——读白寿彝先生《史学遗产六讲》[J];回族研究;2009年02期

6 瞿林东;白寿彝史学思想浅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7 凌晨;史学史座谈会纪事[J];史学史研究;1985年02期

8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吴怀祺;;白寿彝先生关于发展史学的论述[J];史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10 吴怀祺;;白寿彝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J];文史知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4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袁波;;全球化、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6 吕厚量;;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8 ;前言[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9 彭明;;开垦中国现代史学领域中的处女地[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10 刘茂林;;抗战时期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苦心经营[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越;摆脱单一学科史局限[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杜学霞;中国史书体裁创新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尤学工;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历程的总结[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 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系) 晓任 黄振萍(清华大学历史系);通俗历史,何以职业史家缺位?[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周文玖;以明变为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郭uQ;重视非学术史学[N];团结报;2009年

7 程念祺;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旨趣与“史界声光”[N];南方周末;2008年

8 卢钟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时期关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曹小文;历史精神:现实理性与文化自觉的有机融合[N];团结报;2009年

10 武汉大学历史系 谢贵安;实录体史学研究向广、深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汪润;“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4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8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学谱[D];山东大学;2010年

9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庆臣;白寿彝通史编纂实践及其理论体系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逊勇;白寿彝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瑞;杜维运及其中国史学史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国强;试论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古代优良史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s,

本文编号:2543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43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