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关联与境:狄尔泰与他的历史哲学

发布时间:2019-10-02 12:32
【摘要】:狄尔泰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的理解范畴,抵御了自然科学研究中基于无生命现象因果分析的说明范式的普适性僭越,形成著名的"历史意识"。他将历史与系统的探讨结合起来,则是要将哲学思考落实到具体的历史性关联与境之中。狄尔泰提出的所谓精神科学,就是对这种由人类生命活动建构起来的历史性关联与境内在体验之上的领悟。由此,历史研究成为一种生命此在重构过去生活的拟建。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曙光;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发展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杜家贵;历史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邱耕田;发展美学——21世纪美学的主导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庄严;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主体的深层理论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5 张永庆;从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杨建梓,曾华锋,杨剑利;对本体论的一种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康大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透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8 蓝万炼;正确认识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孙道进;形而上学实践观的终结[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孙道进;“荒野”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症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志宏;;简论艺术生产者的思想特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2 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善超;;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4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6 郭毅;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D];厦门大学;2004年

7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周惠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体论初步构想[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王成娟;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苑国华;实践的主体性特征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河南大学;2004年

6 莫丽娟;试析考察思维方式变革的几个视角[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西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丽君;卢卡契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芳;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志国;经济人与道德人之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红文;生命哲学思潮与社会科学中的“培根式的革命”[J];求索;1989年01期

2 张敏;威廉·狄尔泰其人[J];社会观察;2003年01期

3 田方林,李敏;试析狄尔泰的“Geist”和“Geistes wisse nschaften”[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4 莫伟民;;论狄尔泰的生命认识论[J];学术月刊;1991年01期

5 陈锋;狄尔泰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晋阳学刊;2003年03期

6 陈嘉明;;狄尔泰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学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9年04期

7 谢地坤;;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J];哲学动态;2006年03期

8 刘伟;体验本体论的美学——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述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杨海燕;解析狄尔泰的精神科学[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王苏君;论“体验”概念的发展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松峰;;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的方法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黄颂杰;佘碧平;;试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张庆熊;;当代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以维特根斯坦为其转型契机的一种考察[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傅永军;;语言、理解与交往行为的意义解释——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诠释学意识(提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苏宏斌;;反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的出路[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魏正书;;《厨房》的话语试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雅琦;;朱熹淫诗说在诠释学上的意义[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平;系统而全面研究狄尔泰哲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潘德荣;狄尔泰:精神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牛顿[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高宣扬;“理解的每一个点都呈现一个意义”[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杨耕邋张立波;历史有没有一个真实面目?[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高云君;重写你的历史[N];四川日报;2004年

6 宋瑾;莫扎特 萨尔茨堡的永恒之光[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叶隽;文学批评何以成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章国锋;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之父[N];北京日报;2002年

9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德军;理解生命[D];复旦大学;2010年

2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玉良;历史、理解与真理[D];复旦大学;2008年

4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8 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D];苏州大学;2007年

9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丽琴;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莹;论狄尔泰美学的生命诉求[D];扬州大学;2010年

2 张敏;浅析狄尔泰的体验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文彬;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与诠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恙;论狄尔泰的世界观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东波;体验与妙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卫元媛;走向人性存在的澄明[D];辽宁大学;2008年

7 杨海燕;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认识论探究[D];湘潭大学;2005年

8 刘剑;狄尔泰美学:生命与阐释的二重奏[D];贵州大学;2006年

9 邹霞;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划分[D];贵州大学;2007年

10 朱R

本文编号:2544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44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