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1 23:10
本文关键词:胡绳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胡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及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为构建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所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中国近代史学界奉为圭臬。八十年代以后,胡绳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中共党史,其所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也被誉为是最为权威的一部党史读本。 胡绳一生学术研究的高潮和低谷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几乎是完全同步的。当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时候,胡绳的学术就处在高潮时期;相反,当党的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胡绳的学术也是如此。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胡绳是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正是如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所言,他是属于“有机化”或“组织化”的知识分子,以革命为唯一志业。他写出的东西首先是服务于革命,服务于党的工作目标。他首先是战士,然后才是学者。 胡绳的近代史研究是从四十年代开始进行的,他的研究首先是寻找时事评论的替代品,这个时期所写的文章带有很强的革命性。在很多具体论断上与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写作的指导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他一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学术的革命性而相对忽视了作为学术根本的科学性。这种指导思想在建国后从1957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内发扬到了极致。胡绳积极或消极地投身到建国初的几次思想理论的批判中,虽然在当时他的文章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温和的,但不可否认,这些文章在当时的大批判中还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胡绳存在着以中国近代政治史代替中国近代史的倾向,虽然也顾及到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总体来讲还是以政治史为主。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上,长期坚持以领导阶级的不同来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标准,而排斥了更具学术性的以社会性质为标准来划分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思想。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要逊色许多。 胡绳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更重视社会效果,虽然胡绳一再提出研究无禁区,但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是提出一些委婉的限制;虽然强调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但往往为了现实问题而有所回避,往往更多地谈中共党史上积极面,对消极的一面很少涉及。在中共党史研究上,胡绳与其说是史学家毋宁说是一个优秀的宣传家。 晚年的胡绳在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共党史研究方面,提出许多与自己以前论断相异的观点,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胡绳“晚年变法”,其历史观有重大的变化。实则非也。胡绳认为自己在历史研究中坚持的是唯物史观,但更多的时候他的历史观是革命史观。革命史观强调的是实用性,会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判断有所区别,而唯物史观则以求真为唯一目标。其晚年新论点并不标志历史观有所变化。实际上,他是想以革命史观为主的旧范式来包容以现代化视角为主的新范式,使现代化理论成为旧范式中的一部分,同时实现对新范式的革命化改造和对旧范式的现代化改造,期以建构一种能回应现实的史学范式。这个现象其实也是革命史观灵活实用的一个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绳的学术成果很多地方都有待重新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成果价值不高。对他不能以一个纯学者的标准来评价,他的史学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了依据,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政治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作用是一般的学者所不能比拟的,他在他的位置上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关键词】:胡绳 中国近代史 中共党史 唯物史观 革命史观 革命知识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6
- 一 选题意义11-13
- 二 胡绳研究现状13-22
- (一) 生平研究13-14
- (二) 学术总体定位14-15
- (三) 胡绳与历史研究15-18
- (四) 胡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8-22
- 三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22-23
- 四 本文的分析思路和主要内容23-26
- 第一章 胡绳传略26-47
- 一 学生时代26-30
- 二 投身革命30-38
- 三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38-40
- 四 文革岁月40-44
- 五 在新的历史时期44-47
- 第二章 以史论政47-85
- 第一节 总结历史上反侵略民族战争的经验教训48-55
- 一 内乱必然招致外患48-49
- 二 痛诉亡国惨象,唤起抗战激情49-51
- 三 表彰民族气节,抨击汉奸卖国贼51-53
- 四 人民是抵抗异族侵略的主力军53-55
- 第二节 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宣传55-78
- 一 中国革命最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55-61
- 二 对封建主义的批判61-69
- 三 对中国农民阶级历史分析69-78
- 第三节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78-85
- 一 “中间道路”思潮之梗概78-80
- 二 对历史上改良主义的批判80-81
- 三 民主党派走的是改良的政治路线81-82
- 四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注定要失败82-85
- 第三章 政治运动中的历史评论85-114
- 第一节 对中共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宣传85-92
- 一 高度肯定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85-88
- 二 对毛泽东的突出宣传88-92
- 第二节 参与建国初期几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批判运动92-114
-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92-99
- 二 参与对胡适的批判99-114
- 第四章 胡绳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14-157
- 第一节 建国前:对中国近代史的初步思考114-119
- 第二节 建国初:对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理论建构119-130
- 一 《中国近代史提纲》简介119-124
- 二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124-130
- 第三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评析130-146
- 一 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132-134
- 二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几个特点134-137
- 三 本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137-146
- 第四节 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继续探索146-157
- 一 构建中国近代史体系的新设想146-148
- 二 关于中国近代的现代化问题148-150
- 三 关于中间势力的思考150-153
- 四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153-157
- 第五章 胡绳与中共党史研究157-177
- 第一节 党史与历史的关系157-159
- 一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157-158
- 二 党史与中国古代史的联系158-159
- 第二节 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159-164
- 一 为现实服务而研究党史160
- 二 总结经验教训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160-162
- 三 党史研究要解决现实问题162-164
- 第三节 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构想164-168
- 一 以现代化为线索进行中共党史研究164-165
- 二 提出中共党史分期的新设想165-168
- 第四节 胡绳的党史研究方法168-177
- 一 以两个《决议》为根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此168-169
- 二 既要“宜粗不宜细”,又要“形象化”、“细节化”169-171
- 三 研究“不回避”,宣传有选择171-173
- 四 要善于从失败中发现积极因素173-177
- 第六章 胡绳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177-195
- 第一节 胡绳的历史观177-180
- 一 是唯物史观还是革命史观?177-179
- 二 晚年胡绳的历史观是否有变?179-180
- 第二节 胡绳的史学思想180-195
- 一 历史研究是一门科学180-186
- 二 史学要为现实服务186-188
- 三 胡绳的史料学思想188-195
- 结语 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选择195-199
- 参考文献199-207
- 致谢207-209
- 个人简历20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关键词:胡绳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4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