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熊十力,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中华民族身处屈辱动荡环境之中的历史产儿,熊十力自小即深受其父民族民主意识的感染和熏陶,青年时期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投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一员。在辛亥革命及至护法运动先后失败后,熊十力为总结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与理论教训而弃政从学,决意以讲明学术来实现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指明道路,由此他走上了二十年的孤往穷体之路以及近半个世纪的哲学探究生涯。综观熊十力的健动创生的本体形上学以及见体以后大量关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治化论”主题的撰述,关注中华民族以及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与历史命运成为其理论致思的根本旨向。在这一根本旨向的理论观照下,熊十力在他的体用哲学中对于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进化、历史主体、历史理想以及历史认识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这些方面的思想内容在他的“本心”本体论的哲学形上学的统摄下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发展史的思想视域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内容较为丰富与系统的思辨历史哲学的思想体系。 在历史本质观上,熊十力从其“本心”本体论和“体用不二”的哲学立场出发,认为宇宙作为“本心”本体的大用流行经历了由自然而人文、由自在而自为、由潜隐而显发的发展历程。在宇宙永恒生成的历史性基础上生成的人类历史,作为“本心”本体的显发,在本质上就是宇宙生命的自由精神的实现历程。 在历史动力观上,熊十力从“翕辟成变”的宇宙论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领域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间相反相成的内在矛盾运动成为历史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精神因素更是历史变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确立了传统儒学心性史观关于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主旨。但是熊十力关于斗争与太和的辨证统一、“突变”形式对于历史变革的重要作用、“义利”与“理欲”之辩中对于人的欲利和物质生活追求的合理价值的肯定以及在心性动力中摄纳科学知能等思想,又使他的历史动力观呈现出更加全面的和辩证的时代气息。 在历史进化观上,融存有和价值为一的“本心”本体赋予了“辟”所主宰的历史演变以进步发展的价值意义,从而使熊十力的历史变易思想同时成为一种进化史观。这一立足于儒家理性主义生命哲学之上的进化史观,既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重要影响的斯宾塞的机械进化论、柏格森的生命进化论有别,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现代中西哲学思想史上呈现出着鲜明独特的哲学义蕴,并进一步表现在熊十力关于历史进化的机制、形式、阶段与型态的具体阐释之中。 在历史主体观上,熊十力在其体用哲学中特重人能,力主创造,充分肯定了人类个体生命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颠覆了传统天命史观的命定论思想,将历史视为由神秘的“天数”等外在力量决定的思想还原为人类自己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并在中国社会由专制皇权时代向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权时代转变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颇有特色的士民并重、以士导民的历史主体思想,将普通民众的历史主体力量提升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高度,在传统儒学道德决定论的思想基础上实现了圣人史观与庶民史观的统一,映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主体思想嬗变的时代轨迹。 在历史理想观上,熊十力通过传统儒学“内圣外王”范畴的诠释,塑造了在传统儒学道德理性统摄下融独立、平等、自由、博爱为一体的理想人格以及统摄科学、民主于自身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历史未来发展的理想憧憬。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熊十力通过“本心”本体论的哲学探究重新确立了传统儒学由“内圣”而“外王”的思想进路,构建出由“体用不二”的“内圣”学开出民主、科学与大同社会的“新外王”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以至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内容的创造性的时代回答,在理论体系上奠定并开创了现代新儒学“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学术思想方向。 在历史认识观上,通过“本心”本体的自明自识的形上规定与本习之辩、转染成净的修养工夫论,熊十力在形上与形下的贯通中对于历史认识可能性的确立予以了本体论的深刻阐释,并以此出发在历史认识上强调以“性智”立本统摄“量智”而呈现出以德统知的基本特色。与对实际历史进程的认识论探讨相联系,熊十力针对当时中国史学界的研究现状,从知识论角度对历史学的对象、性质、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方法与价值等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些内容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意义上也是熊十力的历史认识观及其整个历史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通过以上内容的具体阐释,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在总体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呈现。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元历史哲学的角度,论文从理论性质、思想渊源与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对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总结性判定,形成如下结论: 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以绝对唯心论的形式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精神和阶级意识,表达了这一特定时代和阶级对于人类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是精神生命的显发和人类自由的实现历程。这一哲学思想是在充分会通近现代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其中,中国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的历史哲学,西方黑格尔、斯宾塞、柏格森等人的历史哲学以及自康有为至章太炎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传统是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在中国传统儒家历史哲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熊十力的历史哲学实现了传统儒家道德心性史观与进化论思想的有机结合,在进化史观形态上重建儒家道德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将传统儒家历史哲学推进到进化史观的现代形态,并以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将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具有着明显的时代与思想局限。他的突出的理论贡献与思想局限,使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发展的重要理论环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发展史上将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儒家传统历史哲学的现代价值,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熊十力 历史哲学 体用哲学 现代新儒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导言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概述15-22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5-17
-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具体思路17-19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19-22
- 第一章 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与研究回顾22-36
- 第一节 熊十力思想研究的整体进展22-28
- 第二节 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28-32
- 第三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回顾32-36
- 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探究的社会历史旨向36-53
- 第一节 童蒙和游学期的思想熏陶36-42
- 第二节 辛亥革命以后弃政从学的思想转变42-47
- 第三节 孤往穷体之路的历史关怀47-53
- 第三章 本心显发的历史本质观53-73
- 第一节 宇宙"本体"的哲学诠释53-59
- 第二节 "由隐至显"的本体形态59-65
- 第三节 历史:"本心"显发的澄明之境65-73
- 第四章 翕辟成变的历史动力观73-97
- 第一节 翕、辟范畴的要义发微73-80
-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内容与机制80-89
- 第三节 历史领域的动力阐释89-97
- 第五章 生命创化的历史进化观97-121
- 第一节 东方形态的创造进化论97-104
- 第二节 进化的机制与形式104-111
- 第三节 进化的阶段与型态111-121
- 第六章 士民并重的历史主体观121-139
-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121-128
- 第二节 崇圣与重民的双向视野128-133
- 第三节 道德决定论之上的内在统一133-139
- 第七章 内圣外王的历史理想观139-161
-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内涵诠释139-145
- 第二节 内圣外王的思想方向145-153
- 第三节 理论意义与问题检讨153-161
- 第八章 以德统知的历史认识观161-180
- 第一节 历史认识可能性的本体论阐释161-167
- 第二节 以德统知的历史认识方法167-173
- 第三节 历史学的知识论探讨173-180
- 结语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性质、渊源与历史地位180-205
- 第一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理论性质180-187
- 第二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思想渊源187-195
- 第三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历史地位195-205
- 附录 熊十力生年考辨205-217
- 参考文献217-227
- 致谢2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郭淑新;;熊十力“智识合一”论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清良;许扬男;;马一浮对熊十力《尊闻录》之异议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祥俊;;生命体验与哲学建构——熊十力哲学体系基点探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刘建国;论熊十力本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J];长白学刊;1986年03期
6 李培超;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思想论评[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7 段塔丽;王船山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研究[J];船山学刊;1998年02期
8 宋宽锋;;试析当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兼评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钟志奇;;“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现代对历史哲学的关注[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10 李翔海;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略论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仁仁;[N];光明日报;2001年
2 陈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法帅;试述徐复观先生的历史观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4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