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的中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3:40
本文关键词:史景迁的中国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大量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丌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并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译介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学者们之间的日益频繁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国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也使得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得以介绍到西方社会,彼此之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这种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自己,我们在学习别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一些西方的理念也开始内化于我们自己的思想中。 史景迁正是乘着这股风气而来到国内的,他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及其背后的史学理念都在国内激起了不小的争论。本文在考察这些争论的基础上,试图对史景迁的中国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在分析之后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 文章试图从三个层面对史景迁进行梳理,其一,对史景迁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评价;其二,结合中国当下的“戏说历史”之风,对史景迁独特的叙述风格进行分析;其三,将史景迁置身与西方史学理论演变的大潮流中进行考察,详细分析他的史观与及其在史观指导下的治史方法。
【关键词】:史景迁 中国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09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 写作缘起及研究意义8-11
- (二) 学术史回顾11-13
- (三)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3-15
- 第一章 他者看中国——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15-31
- 第一节 史景迁的中国人物研究15-18
- 1. 宽泛的研究路向16
- 2. 个体和群体研究16-17
- 3. 大历史和小人物17-18
- 第二节 史景迁的中国社会研究18-23
- 1.上等阶层和地方精英18-20
- 2. 变化中的明清社会20-22
- 3. 中国和“现代国家”22-23
- 第三节 史景迁的中国政治研究23-26
- 1. 宫廷密折制度23-25
- 2. 包衣和皇帝私人体制25-26
- 第四节 史景迁的跨文化交流研究26-31
- 1. 西方人中国印象的三个阶段27-28
- 2. 中国人眼中西方28-31
- 第二章 文学和历史——史景迁的叙述风格31-40
- 第一节 作品体裁的多样化选择31-34
- 1. 自传——借康熙之口说自己的话31-33
- 2. 日记——时间为轴的纪事33-34
- 第二节 丰富的叙述手法34-37
- 1. 优美的文笔34-35
- 2. 丰富、细致的历史想象35-37
- 第三节 史景迁和戏说历史37-40
- 1. 戏说历史的流行和原因37-38
- 2. 史景迁和戏说历史38-40
- 第三章 史景迁的史观与史法40-54
- 第一节 二战后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40-44
- 1. 社会科学冲击传统史学40-42
- 2.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挑战42-44
- 第二节 史景迁的治史方法44-50
- 1. 史景迁对待史料的看法44-46
- 2. 史景迁的比较史观46-47
- 3. “没有历史的人”47-49
- 4. 对辅助科学的态度——“谨慎的开放”49-50
- 第三节 史景迁与后现代50-54
- 1. 史景迁身上的后现代影子51-52
- 2. 史景迁的史学本真特色52-54
- 结语54-55
- 附录55-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锦;;国内史景迁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9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9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