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后现代社会历史理论研究视角转向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7 13:02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历史理论研究视角转向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社会历史理论 多元化转向 文化学转向 微观转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西方后现代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逐渐发生转向,即在多元化视角基础上,以文化学转向为主流,由宏观思维向微观思维的转向。这一转向拓展了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视野,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历史理论,对我国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历史理论 多元化转向 文化学转向 微观转向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对我国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10019
【分类号】:K02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诞生、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导致了生产结构、阶级结构的一系列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危机频繁、政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少勇;后现代的离轨者——影片《昨天》评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蔡葵;后现代社会的服装及消费特征[J];装饰;2003年08期

3 俞金尧;令人困惑的“后现代”[J];学术研究;2004年04期

4 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宋一苇;;后现代在中国:时尚的?还是批判的?[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3期

6 金丹元;;是“后现代死了”,还是应超越后现代?——对后现代与庄、禅式思维的整体性反思[J];学术月刊;2006年01期

7 李淼;;论后现代下设计生存方式的转变[J];电影评介;2007年12期

8 雷纳·温特;张道建;;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抵抗社会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9 刘雅倩;;论詹姆逊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的主要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10 彭钰涵;;反射人性另一面的镜子——《黑镜》的后现代社会批评[J];美与时代(下旬);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素琼;顾鸣;;浅议后现代扎染艺术表现新形式[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萧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周菲;;重读图像——当代艺术中的图像游戏[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8 丁社教;郑萍;;信仰三题[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晓;后现代社会视域中教育社会学研究新视点[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上海房地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磊;土地资源整合理念走向后现代[N];中国建设报;2001年

3 叶涯剑;现代还是后现代:一个伪问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舍慧;研究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一部佳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张小山;谁是后现代社会理论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郑浩;唐·德里罗小说与后现代困境[N];文艺报;2011年

7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城乡建设科科长 王梦阳;关于珠海发展的后现代思考[N];珠海特区报;2012年

8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后现代社会与有机城市[N];东方早报;2005年

9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清;走出后现代社会危机的苦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段玮;后现代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董亦佳;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陆静;非确定性知识—后现代视域内的知识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徐磊;后现代电影创作分析及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小凤;超真实的后现代性话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廖恒;后现代状态下的时间观念[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盈盈;后现代影响下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研究与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t,

本文编号:63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3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b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