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本文关键词: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摘要】: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改造的途径和步骤、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做出具体阐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齐思和对民国史学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即时评议,梳理总结新史学的脉络和得失,指示其发展方向。齐思和对西方史学潮流的体认和对中国史学现状的把握相互呼应,折射出20世纪史学新旧转换的必然归趋。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 齐思和 新史学 民国史学 史学方法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国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与流派”,项目编号:13YJA770003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20世纪中国史学史”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策动“史界革命”起,建立和塑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正史的新史学遂成为现代学人的共同企盼。以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各派学者,尽管对新史学的内涵和精神体会不一,所取的路径方向殊异,但他们的尝试与努力合力铸就了20世纪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戚国淦;史坛巨匠 后学良师——怀念齐思和先生[J];世界历史;1982年01期
2 马克;学贯古今,,史通中外──略论齐思和先生的史学[J];世界历史;1995年02期
3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4 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著作简述[J];农业考古;2000年03期
5 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陈峰;;陈寅恪“预流”说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张光华;;齐思和治史方法简论[J];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5 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6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7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黄辉;赵川;;论马融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马寅虎;历史研究对象认识线索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王毅;;热潮中的冷静致思——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思潮中的《再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庆利;;问解“李R既四烟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帐醢旅豙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李金铮;;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李金铮;;问题意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起点[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3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7 万曼璐;《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匡淑平;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43-1949)[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姜丹;《南诏德化碑》意识形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鹏;《史记》人物出场与退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丹;试论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演化及成就[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王虔;民国时期女学生群体的媒介形象呈现[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赵紫文;元代草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典;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2 葛兆光;;预流、立场与方法——追寻文史研究的新视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胡逢祥;历史学的自省:从经验到理性的转折——略评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史学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戚国淦;史坛巨匠 后学良师——怀念齐思和先生[J];世界历史;1982年01期
5 马克;学贯古今,史通中外──略论齐思和先生的史学[J];世界历史;1995年02期
6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7 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8 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9 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厚文;;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趋势[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2 王晓毅;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1期
3 田昌五,邹兆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访田昌五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5期
4 车前;天灾人祸知多少[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5 车前;肉刑和绞架威慑下的治安[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6 车前;人往高处走,家往低处搬[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7 郑先兴;“新史学”: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论晚清民初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之二[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8 杨共乐;;创新史学,推进历史学科的发展[J];史学史研究;2006年04期
9 罗玉;;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简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01期
10 孙江;;语言学转变之后的中国新史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2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萧默;;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之我见[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平;《新史学九十年》[N];南方周末;2004年
2 刘军;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新史学”之“新”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郑杨;新史学鐞成就普通人的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小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10 邸永君;关于中国新史学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5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辛方;穷源竟委,易于不易[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天;经典的诞生[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2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9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