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本文关键词: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界 研究指南 陈寅恪 金应熙 古史新证 马一浮 历史发展规律 周一良 刘大年
【摘要】:正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史学家的共识和共举。几乎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几乎所有历史学的分支学科,都程度不同地以唯物史观为研究指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中国史学界如此信仰唯物史观,是因为实践一再证明:这种历史观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吸收的而不是排异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是创新的而不是守旧的学说,列宁誉之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关键词】: 历史研究;中国史学界;研究指南;陈寅恪;金应熙;古史新证;马一浮;历史发展规律;周一良;刘大年;
【分类号】:K06
【正文快照】: 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史学家的共识和共举。几乎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几乎所有历史学的分支学科,都程度不同地以唯物史观为研究指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物史观在新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中国史学界如此信仰唯物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居俭;;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J];历史研究;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书灿;;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殷祝胜;;史学标准与学科局限——陈寅恪放弃早年治学领域的根本原因[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4期
3 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J];敦煌学辑刊;2000年02期
4 胡阿祥;;六朝文化研究刍议[J];东南文化;2009年01期
5 李良芳;胡阿祥;;六朝文化研究续议[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6 李晓英,马国铤;陈寅恪史学研究述论[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吴定宇;;现代中国史学的双子星座(之一)——论郭沫若与陈寅恪[J];郭沫若学刊;2012年03期
8 周书灿;;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顾乃武;尤娜;;唐代藩镇割据时期的河北社会文化属性再探[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顾乃武;潘艳蕊;;唐代河北胡汉文化属性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文献记载与研究回顾[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顾乃武;唐代河朔三镇的社会文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曾艳红;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聂顺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孙俐;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俏波;试论先秦儒家的道义论与政治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周茂江;西陲文化院(1937—1945)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5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春龙;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陈寅恪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明宽;陈寅恪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朱家元;二陈治史旨趣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李天星;陈寅恪的历史人物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鸣;;历史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J];北京党史;2013年04期
2 江连山;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2期
3 赵伯乐,陈黎;市场经济对历史研究的挑战[J];创造;1994年02期
4 江连山;浅论历史研究的现代化[J];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5 程美东;历史研究如何关注现实[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6 刘汉东;论历史研究的文化构筑[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小组[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8 雷颐;“日常生活”与历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3期
9 龚书铎;世纪之交历史研究感言[J];史学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马寅虎;历史研究对象认识线索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小组[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3 隗瀛涛;;历史研究的新视角[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徐永生;;贺孟世凯先生古稀大寿——记一位历史研究领域中改革开放的导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敢峰;;序[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7 郑晓云;;近年来国际上水历史研究的进展与关注[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李东光;;论历史研究在挖掘与弘扬博物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八路军纪念馆历史研究工作的实践与体会[A];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8年
9 赵书;;重视北京民俗历史研究丰富世界城市文化内涵[A];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C];2011年
10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业英;关于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微笑;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不断推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王思治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论支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丁杨;杨奎松:历史研究是对人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田闻之;做历史研究不应走偏[N];北京日报;2013年
6 记者 褚国飞;当代历史研究更加重视跨国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符雅璇;档案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N];中国档案报;2003年
8 王文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打开墨西哥历史研究的学术之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薛倩;“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黄海敏、徐剑梅;就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双方达成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东;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阿里玛;《鄂尔多斯日报》(蒙文版)的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布仁图雅;锡林郭勒广播电台蒙语广播发展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5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凯;范文澜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的价值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5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5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