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学史研究三题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史学史研究三题
【摘要】: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局中展开的,其间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的交叉重叠,使这一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史学作为传统积淀最深的一种学术,在这方面的转型尤具典型意义,其中有不少理论问题都值得我们反复体认和思考,方能接近事实,用鉴未来。提出对史学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度、史学思潮与流派的起伏消长,以及历史知识传播与社会互动等问题的再考量,用意正在于此。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史学 现代转型 思潮与流派 知识传播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史尤其是20世纪学术史研究的不断升温,中国现代史学史的研讨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关史家、史著、思潮、流派,以及史学各分支学科史的研究成果纷纷面世,但其中仍有一些史学现象和理论问题值得作进一步分析。本文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路径、史学思潮与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7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8 鲁卫东;;制度设计与实践的背离——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10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海星;;“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9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柱;;刘知几的“六家”论[J];文史知识;1997年08期
2 张利;“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柳维本;;中国史学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4 卢忻;;史苑新葩——喜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J];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1期
5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6 黄朴民;;中国史学比附传统析论[J];学术月刊;1993年01期
7 肖季文;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8 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史学[J];史学史研究;1998年03期
9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10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傅德华;于翠艳;李春博;;《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人物传记文献资料目录的分析研究[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林恩·斯特拉夫;;对《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的评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5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9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10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周剑虹;最大史前建筑遗存 震动中国史学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6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记者 倪四义 韩洁;中国史学家谴责小泉失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廉敏 杨艳秋;在中外史学的互动中发展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镇国;20世纪中国通史编撰史导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6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7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