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方法论意义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方法论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历史分期 生成逻辑 人类主体 方法论
【摘要】:马克思在对人类主体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始终以人类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为逻辑主线,形成了以人类主体精神为起点、以人类主体现状为落点、以人类主体解放为旨归的具有时序性的历史分期理论生成逻辑。这一生成逻辑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分期理论的主体向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客体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探求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律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到科学的理论根据,并为在理论上分析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提供方法论。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分期 生成逻辑 人类主体 方法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65)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BZZJ05)
【分类号】:K02;A811
【正文快照】: 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多年来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入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文献论据为支撑,目的是从马克思关于历史分期的论述中寻找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以期给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依据提供一个合理的界说。但鉴于马克思文本中有关历史阶段划分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一兵;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J];求索;1994年01期
2 禹国峰;;现代性的历史定向、解构路径与解构方法——以马克思人类历史分期理论为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治国;浅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再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01期
2 柴毅龙;关于马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史料问题[J];世界历史;1992年02期
3 庞卓恒;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启示[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4 来新夏;关于转型期历史研究的思考——兼与唐德刚、耿云志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5年07期
5 汪曙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6 杨竞业;;论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三个矛盾关系[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7 李新明;唯物史观创立的逻辑线索[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冯天瑜;;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张一兵;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J];人文杂志;1994年02期
10 张奇方;关于“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的意见——给《历史研究》编者的信[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2 罗郁聪;;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形态“趋同”发展论纲[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维铮;李天纲;;与朱维铮谈学[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4 吴家林;;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5 谷言;;朱自清论《十批判书》[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6 马拥军;;论剥削的历史形式[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安春英;;缘分的天空[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9 张曙光;;现代历史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批判——论唯物史观的重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庄孔韶;;恩格斯与柯瓦列夫斯基的家族公社观[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进步史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任德胜 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局长;灾害与亚细亚生产方式[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董欣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历史所 宋家钰;《中国史稿》的编撰始末[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李学勤;侯外庐先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孙麾 李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现代性叙事的理论深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冯天瑜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复归马克思的思想原点 还原中国的历史进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历史所 林甘泉;50年的回忆和思考(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何兹全;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6年
10 曹颖新;历史的新探索[N];学习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斌;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黄红霞;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力陈;论历史人物及其评价问题[D];复旦大学;2012年
2 向延仲;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勐;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山历史终结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吕翠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侯星丽;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春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2年
7 张虹;威廉·H.麦克尼尔全球史思想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魏衍华;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成就与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婷婷;吕思勉通史编纂的成就及其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海英;论培根的社会历史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94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9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