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为史以礼”说的意蕴
本文关键词:柳诒徵“为史以礼”说的意蕴
【摘要】:清末民初经学边缘化史学中心化的提法,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古史传统存续的问题。针对梁启超等新史家的观点,柳诒徵坚持以礼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核心,著成《中国文化史》和《国史要义》。前者实证性地说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长恰在于礼,反驳中国没有文明和文化的说法;后者系统地提出中国史学的组织原则在于礼,力斥中国没有史学理论的观点。柳诒徵的史学思想和理论主张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富有特色,给人启示。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柳诒徵 史学 礼学 学术转型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项目编号:13JJD77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学界比较关注清末民初经学与新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传统史学自身在新史学语境下的危机与应对则讨论较少。当时,中国的经史传统受到了新史学潮流的猛烈冲撞、抨击甚至否定,但并没有中断。一些史家努力发掘传统资源,承前启后,开拓中国现代史学的新路,以回应新史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昭军;;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以田口卯吉、梁启超为重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张昭军;;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文化史[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3 田亮;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9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10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5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10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近代史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阁;柳诒徵赴日事迹考[J];史学史研究;2005年01期
2 夏凤珍;吴忠良;;试析柳诒徵的期刊编辑思想[J];中国出版;2012年09期
3 张亚军;;国学大师柳诒徵与图书馆[J];贵图学刊;2012年03期
4 ;柳诒徵正话反说为国学辩护[J];国学;2013年08期
5 柳诒徵;;柳诒徵自传及自述[J];文献;1981年01期
6 朱守芬;柳诒徵和《史学杂志》[J];史林;2000年02期
7 万彩霞;试论柳诒徵的中西文化观[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郑先兴;论柳诒徵的汉代史研究[J];南都学坛;2003年01期
9 张旗;柳诒徵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论证[J];史学史研究;2004年04期
10 彭雷霆;;柳诒徵与《学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石山;柳诒徵的风骨[N];文汇报;2003年
2 陈勇;钱穆与柳诒徵的学术交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卫威;“学分南北”与“东南学风”[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楠;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奕彤;柳诒徵的文化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彭雷霆;“五四”后迟来的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彩萍;柳诒徵与中国传统史学[D];山东大学;2012年
6 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6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9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