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对印度民众的吸引力研究:对行为体侧面分析法的检视
本文选题:行为体侧面分析法 + 中国软实力 ; 参考:《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04期
【摘要】:行为体侧面分析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盛行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挑战。依照组织体与文明体两个侧面,国家间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而中国与印度属于不同组织体、不同文明体的国家间关系。以软实力的三个构成要素进行检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不总能获得印度民众的青睐,中国的价值观吸引印度民众的眼光也有难度,唯有文化能发挥较大作用。假定行为体具有共同反应导致体系理论受到局限,国际关系研究不能忽视组织体与文明体问题。
[Abstract]:The actor profile analysis method challeng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hich is prevalent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while China and India belong to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the inter-state relation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Examined by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soft power, China's foreign policy does not always win the favor of the Indian peopl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Chinese values to attract Indian people's eyes. Only culture can play a bigger role. Assuming that the actors have a common reaction, the theory of the system is limited,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nnot ignore th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编号:14ZDA053)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印度人对中国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研究”(编号:13KDA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2.3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秦亚青;层次分析法与国际关系研究[J];欧洲;1998年03期
2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6期
3 王国志;王廷信;;论两种典型的身体文化——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4 蔡纲;丁丽萍;;中国武术的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林济;弗里德曼模式与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6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02期
7 游国龙;;缘人:日本人论的方法论透析——从心理人类学到心理文化学[J];日本学刊;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刚,俞正梁;国家主权的层次分析[J];欧洲;2001年03期
2 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洲;2001年06期
3 杨广;国际体系的形成、稳定和变化——图解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J];欧洲;2002年05期
4 宋伟;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J];欧洲研究;2003年01期
5 杨广;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6 胡宗山;假设、模型、范式:方法论视角的国际关系理论[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7 杨少华;;探索系统的复杂性——读杰维斯的《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J];欧洲研究;2006年05期
8 范勇鹏;;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和对外援助——二战后援助国收益偏好的历史演变[J];欧洲研究;2008年05期
9 张鹏;;层次分析方法:演进、不足与启示——一种基于欧盟多层治理的反思[J];欧洲研究;2011年05期
10 邱斌;;理解层次分析方法:苏联解体原因之层次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3 周兴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一项可能议程: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初探[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侯灵战;;味是一种情感——读婆罗多牟尼的《舞论》[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阮立;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7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庆伟;美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闯;镜像与他者:《印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奉定勇;论印度独立前后的社会转型[D];湘潭大学;2010年
3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文婧;爱的溺亡: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曙晨;论印度犹太人身份认同[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倩;近代印度梵社及其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永刚;佛教护国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薛岩;安妮塔·德赛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昝金波;齐鲁传统武术分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劲松;日本人论的演变轨迹——从文明开化到经济大国[J];日本学刊;2005年01期
2 杨劲松;滨口惠俊及其“人际关系主义”理论[J];日本学刊;2005年03期
3 尚会鹏;;“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J];日本学刊;2006年03期
4 尚会鹏;;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J];日本学刊;2007年02期
5 尚会鹏;;论日本人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J];日本学刊;2008年01期
6 尚会鹏;;论日本人的交换模式[J];日本学刊;2009年04期
7 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O槻枥志场庇搿翱籽绽执Α蔽行腫J];日本学刊;2009年06期
8 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菊与刀》与《家元》为例[J];日本学刊;2010年05期
9 张建立;;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现状与课题[J];日本学刊;2011年01期
10 张建立;;日本人亲美疏华的原因浅析——从心理文化学的视角[J];日本学刊;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奕嘉;;中国是软实力大国吗?[J];世界知识;2006年20期
2 周溢潢;;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J];世界知识;2006年23期
3 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J];当代世界;2007年03期
4 贝茨·吉尔;陈正良;罗维;;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1期
5 赵可飞;张秀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软实力的增强[J];求实;2008年S1期
6 王月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中国软实力[J];沧桑;2008年06期
7 王国庆;;王国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国际公关;2008年06期
8 王文;;中国软实力大提升[J];决策与信息;2008年05期
9 唐慧云;;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尹学朋;陈兴丽;;论中国软实力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东南亚纵横;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薛晓明;刘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中国软实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王建;;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中国软实力[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3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4 杨鲁慧;;和谐世界:中国软实力与和谐外交[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许少民;张祖兴;;中国软实力:路在何方?——评《巨龙的隐形翅膀:中国如何利用软实力崛起?》[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号(总第8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易强;西方热炒中国软实力[N];财经时报;2006年
2 记者小红 通讯员常委办;听取《中国软实力评估》专题讲座[N];西宁晚报;2010年
3 ;改革开放增添中国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年
4 沈鑫;出国游“说走就走”体现中国软实力[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记者 孙奕 闫磊;欧洲青年青睐中国软实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6 施健子;中国软实力[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安卓;中国软实力对话全球 左中右各派自话自说[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叶淑兰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经社理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丁一凡;加强中国软实力 传播中华文明[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王荣华;加强社科创新 提升中国软实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2 陈梅红;论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及其提升[D];南昌大学;2009年
3 陈纯江;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社会治理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冉;中国软实力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5 具炫我;中国软实力现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单绍萍;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7 张敏;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正正;中国对东盟软实力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叶涛;北京奥运会提高中国软实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刘长玲;中国对外软实力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7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9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