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日历史问题的对话空间
本文选题:历史问题 + 中日关系发展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7期
【摘要】:正中日历史问题1长期以来是障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之一。战后几十年来,中日两国间围绕历史认识的争论,特别是围绕当年战争历史认识的争论,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因此,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揭露侵略战争中日本军队的暴行,始终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内容。不过,从2002年起,中、日、韩三国学者就开始了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的努力,到现在已经出版了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中日间也在2006年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并于2014年出版
[Abstract]:Problem 1 is one of th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or a long time. For decades after the war, th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ver historical cognition,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 in those years, have not stopped. Therefore, condemning Japan's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exposing the atrocities of the Japanese army in the war of aggression are alway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owever, since 2002,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scholars have begun to work together to compile the modern history of East Asia, and now they have published two stages of research results. China and Japan also began government-led common history research in 2006 and published it in 2014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D822.3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霁虹;;从教科书问题看日本国民历史教育的缺憾[J];北方文物;2007年03期
2 车霁虹;;安重根与20世纪初叶的东北亚——兼论东北亚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中的战略地位[J];北方文物;2009年03期
3 郑媛媛;;试析儒家文化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4 刘莹;赵文博;;关于中日关系的理性思考[J];沧桑;2007年06期
5 张晓刚;刘续;;近代中日两国开埠研究述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1期
7 金柄珉;;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经济[J];东疆学刊;2006年02期
8 杨富坤;;演进中的中日关系[J];经营管理者;2009年13期
9 江文君;苏智良;;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以“慰安妇”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0 严明;;东亚城市广场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智良;;“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承龙;伪满洲国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丽;南原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朱颖;多民族地区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李华;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安平;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管秀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日本对华认识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杨朝桂;司马辽太郎战争史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雅峰;从中俄密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日、清三角关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俞柳柳;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读本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海英;试析“殖民地近代化论”[D];延边大学;2007年
5 陈宁;日本的历史认识及其对朝日关系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6 张小梅;朝鲜三一运动与中国五四运动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7 杨岸昭;论甲午战争中清日陆军鏖战平壤[D];延边大学;2008年
8 王宏峰;论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对南北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连锋;论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睿;历史问题对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兆榜;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志感(七律二首)[J];人民司法;1981年09期
2 黎生;;写好自己的历史[J];学习与研究;1981年04期
3 李瑞环;;辩证法随谈[J];党建;2007年05期
4 ;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问题解答》 17、怎样认识历史的伟大转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1年S1期
5 石仲泉;;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有益读本——介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J];党校教学;1986年01期
6 冯昭奎;走出历史问题的“怪圈”[J];当代亚太;1998年08期
7 木土;澳门历史问题的由来[J];福建党史月刊;1999年04期
8 张景全;;从同盟机制角度看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态度[J];当代亚太;2006年09期
9 宋月红;;两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基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4期
10 徐金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军管正确结论的再认识[J];军事历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东林;李建斌;;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研究述评[A];邓小平研究述评(上册)[C];2003年
2 陈东林;;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刘金田;;邓小平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贡献[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采薇;历史问题,是日本的死穴[N];人民日报;2014年
2 冯昭奎;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步平;对中日历史问题基本状况的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徐秀丽;欧洲经验对中日历史问题的启示及其局限[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吕莎;借共同研究推动对历史问题的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许栋诚 侯丽军;日若不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与邻国将没有美好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步平;历史问题,打不得半点儿马虎眼[N];人民日报;2014年
8 钟声;历史问题,,只能“零容忍”[N];人民日报;2013年
9 晓文;解决历史问题形势比人强[N];北京日报;2013年
10 党建军;面对历史问题 日本“依然故我”[N];广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操;日本历史问题中的美国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2 谢梦莹;英美学者视角下的中日历史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
3 孙睿;历史问题对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5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95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