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4 09:20

  本文选题:全球治理 + 价值共识 ; 参考:《学术月刊》2015年11期


【摘要】: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是一个从学习、适应到全面融入的过程。由于全球治理体系是西方大国俱乐部的工具,中国最初处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但是,随着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以及金砖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进程,并且认为中国的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是密切联系的。不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进程,不仅受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工具、制度的制约,也受中国自身的国际角色定位和一系列外交理念的束缚。尽管中国不能单独地解决全球治理的共识、目标、工具、制度等问题,但中国可以主动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障碍性因素。特别是要适应全球治理的新形势,加快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实现中国角色的重新定位;加快内部的制度创新,实现内外联动、内外统筹的协同制度;创新外交理念,突破传统外交理念的束缚,积极且有效地融入到全球治理体系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的大国形象。
[Abstract]: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s a process from learning, adaptation to full integration. Since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s a tool of the club of Western powers, China was initially on the brink of global governance. However,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Wester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ise of the BRICS group,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China has begu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process. And that China's domestic governance and global governance is closely linked. However,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is constrained not only by the value, objectives, tools and institutions of global governance, but also by China's own international role positioning and a series of diplomatic concepts. Although China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sensus, goals, tools, institutions and so on in global governance alone, it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olve its own obstacles. 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ole, realize the repositioning of China's role, speed up internal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alize a coordinated syste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e the concept of diplomacy. Breaking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diplomatic idea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truly reflect the image of China as a big country.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815;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孟祥青;论中国的国际角色转换与对外安全战略的基本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7期

2 胡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1期

3 蔚彬;;转型期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静;;社会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关系辨析[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竹云;关于国民大国心态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4 李开盛;胡贵生;;民族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国家身份选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5 王学东;;国家声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6 尚虎平;;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悖论:高绩效下的政治安全隐患[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7 林佳;;金融危机下中国国家身份的转变[J];消费导刊;2009年12期

8 王涛;王海林;;国际文化传播与“和谐”外交[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万雪飞;;论“和平崛起”下的中国“新安全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白云真;;中国外交研究的三种视角:国际结构、国家、社会[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2 赵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3 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D];暨南大学;2007年

4 赵刚;地缘科技视角下的国家科技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中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西方驻华媒体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6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7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8 黄沙;纳西族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会文;中日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2 万雪飞;合作安全:冷战后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理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4 李龙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D];武汉大学;2004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建英;信息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晓刚;邓小平军事思想探赜[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暖春;权力与中国国家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俊林;建构主义解析中日安全困境及其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长和;;中国与全球治理——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2 蔡拓,吴娟;试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J];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3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4 艾伦·布坎南;罗伯特·基欧汉;赵晶晶;杨娜;;全球治理机制的合法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孟祥青;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6 任剑涛;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2 王乐夫,刘亚平;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2003年03期

3 王荔红;浅谈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制度治理实践[J];东南亚纵横;2003年11期

4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6 王小民;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7 孙辉,禹昱;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任剑涛;;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00期

9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10 庞中英;;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郑玲丽;;国际贸易关系的法治与全球治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3 张严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5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7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2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4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晋佳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蓓蓓;全球治理困境与G20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舒飞洋;《中国走向世界:不完全大国》(第四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_g超;“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机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D];外交学院;2005年

9 吴娟;全球治理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及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5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95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